页面载入中...

当前位置:首页 > 舆情评估

媒体曝硫磺熏蒸中药材 舆论聚焦成品药检测标准缺失

  一周舆情综述

  5月9日至5月15日期间,医药行业出现两起重大负面事件。《经济参考报》等媒体报道了包括云南白药在内的知名药企产品被检测出较高硫磺含量,引起负面舆情发酵,医药行业成品药硫磺含量检测统一标准缺失引发关注。5月12日,央视财经频道《经济半小时》曝光了假冒伪劣药品交易地药品“鬼市”,药品“鬼市”上各种真药、假药、过期药相互交换,媒体报道称场景“触目惊心”,药品“鬼市”激怒网民,舆论场中严厉惩罚涉事相关个人和集体的呼声极高。5月12日,上海医药、广药白云山、南京医药、哈药股份、天津医药、重庆医药在上海签署《筹建联合医药平台合作备忘录》,六大医药巨头联手建立医药平台将进一步促进医药流通市场的集中度提高。

  热点舆情解读

  1.媒体曝硫磺熏蒸中药材 舆论聚焦成品药检测标准缺失

  据《经济参考报》、《新京报》等媒体报道,由于使用了用硫磺熏蒸过的浙贝母作为原料,很多成品药中被检测出较高的硫磺含量,太极集团、通药集团、哈药集团、云南白药集团等多家知名药企或涉其中。媒体在浙江、安徽等地调查时发现,硫磺熏蒸浙贝母犹如医药行业的“三聚氰胺”,已经成为中药材行业的潜规则,而有关检测标准的缺失则让这一潜规则发展成为“明规则”。

  媒体对事件的关注焦点主要有二,首先,中药材硫磺熏蒸导致成品药硫磺超标引发了媒体对中药材质量标准、检测标准缺失的关注。《经济参考报》、《新京报》等媒体报道认为事件折射出中药材原料质量把控不严格,成品药监测缺乏国家统一标准的现状。媒体报道指出目前国家只规定了对中药材及其饮片的硫磺含量标准(以二氧化硫残留量计),并未明确规定成品药的二氧化硫残留量标准,因此没有检测的依据,且大多数单位不具备检测手段和条件。

  第二,企业回应获关注。众多被“点名”的企业中,云南白药所受的关注最大。媒体对云南白药提出多项质疑。首先,媒体猜测云南白药是否会再次出现“反转”公告。《证券日报》指出去年5月的“问题银杏叶”事件中云南白药曾发布两份内容不一的澄清公告,投资者认为企业行事过于自我和武断。其次,云南白药百年品牌也面临一定信任危机。《证券时报》的文章指出自2007年以来,包括“开胸消食片”、“云南白药创可贴”、“PM2.5防护”功能口罩在内等云南白药产品被曝出质量问题,多次成为医药行业典型负面事件中的关注焦点。

  由于涉及知名药企,一定程度上助推了事件关注度进一步升高。包括云南白药在内的药企都发布了相关公告,针对检验机构的检验方法错误进行回应,及时澄清了事实。然而本次事件中媒体引导公众关注的焦点,一是医药行业成品药含硫检测缺乏国家标准;二是药品统一招标采购政策不断压低药价,企业为压缩成本而使用劣质原材料。企业应对过程中,针对这两点缺乏响应,应对效果有所折扣。

  由于部分企业管理不规范以及部分商家非法经营,中药材原料质量问题时常见诸报端,成为医药行业中常见的典型负面话题。中药材原料质量问题出现在产业链上端,出现问题后中下游多家企业可能卷入其中,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企业舆情管理的难度。另外,舆论高度关注药品质量检验标准问题,专业知识缺乏导致的公众认知偏差,加剧了企业应对难度。

  2.央视曝光药品“鬼市” 药品流通质量把控再引关注

  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经济半小时》栏目通过湖北李先生从药房购买到“波立维”假药的事件揭露了药品“鬼市”。不法分子通过各种渠道收购真药、假药、过期药,在天津一个药品集散地集中进行交易。这些假冒伪劣药品包括盐水冒充胰岛素、假冒心脏病手术后防止支架血栓的“波立维”以及其他一些美容针剂。假冒伪劣药品给需要用药的患者带来生命安全的威胁,央视曝光之后,舆情迅速发酵。

  药品流通中的药品质量监控、管理问题再次引起关注,主流观点认为应从源头整治药品“鬼市”乱象。媒体舆论场中,新闻媒体着重对药品流通过程中监管的漏洞进行分析。《中国商报》的评论文章《清理药品“鬼市”必须铲除根源》认为监管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时时加强监管,并做到建章立制,及时堵塞各种漏洞。做到从源头抓起,规范医院、药房进药渠道,确保从正规渠道采购药品。《经济参考报》文章《打击药品“鬼市”须用重典》认为革除药品市场痼疾还有待于从我国医疗体制的源头上着力,斩断“鬼市”利益链。红网的评论文章《药品“鬼市”何以游离于监管之外?》则指出监管部门习惯于对市场进行“一阵风式”的抽查,或是等待消费者举报,监管力度不足,威慑力不够。

  自媒体舆论场中,网民态度倾向与过往药品质量问题事件类似,愤怒情绪宣泄占据了主流。除此以外,理性言论主要以呼吁监管加强,以及严惩涉事个人和集体为主。2016年以来包括药品电子监管码风波、“问题疫苗”事件等在内的热门事件多次促使公众聚焦流通环节的药品质量问题。此次事件再次引发舆论对药品流通监管的质疑。

  3.六药企成立联合采购平台 舆论解读加速行业集中化发展

  5月12日,国内六大医药公司上海医药、广药白云山、南京医药、哈药股份、天津医药、重庆医药在上海签署《筹建联合医药平台合作备忘录》,拟共同出资5亿元人民币设立六方联合采购平台,加强战略合作,发挥行业协同优势。各方将通过合作互通,降低自有品种的准入门槛,最终降低各企业采购、运营成本。

  医药行业六巨头成立药品统一采购平台的消息虽然在网民舆论场中的热议程度较低,但在财经媒体、资本市场、医药行业内引起较大的关注。首先,不少机构分析认为六巨头这一动态将加速医药批发集中化趋势,集中采购模式必成主流。第二,广药白云山成为六家企业中较受瞩目的企业,广东地区媒体对其着墨较多。一些行业媒体的文章分析认为这一采购平台未来将为广药白云山带来更多优势品种的销售,增强大商业板块的产品资源,扩大市场销售。第三,业界解读认为六大巨头建立集中采购平台主要是为了与国药集团、华润医药对抗。例如行业网站赛柏蓝刊登文章指出,医药商业进入寡头对决时代,国药控股、华润是全国性寡头,六家企业通过区域性联盟,将对国控和华润产生直接冲击。

  针对六大企业携手成立平台,舆论场对此态度总体倾向积极和支持,普遍将此视作制药企业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的重要举措,并认为平台有利于促进行业标准形成,使得行业发展更为规范。近期受“两票制”、“营改增”以及医保控费等政策的影响,业界关于医药流通市场集中度提高的声音占据主流。此外2016年以来医药行业流通领域频繁发生重大负面事件,有分析人士认为流通行业散乱是导致诸多重大质量问题的重要原因,流通领域集中度提高将有利于药品流通质量管理规范的进一步完善。大型制药公司、区域龙头企业将迎来比较良好的舆论环境。相关企业积极就话题造势,以把握时机掌握话语权。

免责申明:本站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提供相应的资质证明,我们将于3个工作日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