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载入中...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技艺术

“全球中国”颠覆你对传统艺术的全部想象

  郑州史上最大规模的当代艺术展——“2016‘全球中国Global China’当代艺术展”将于10月29日在285米高的郑东绿地中心双子塔隆重开幕,80位国际顶级艺术大腕将倾情奉献数百件精彩绝伦的当代艺术佳作。本次展览中,有不少作品中国特色鲜明,契合展览主题,非常精彩,值得关注。

  梁绍基:养蚕参禅三十载

  著名当代艺术家梁绍基擅长用蚕丝、蚕茧创作当代艺术作品,1988年即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近年来在此方面倾力颇多,其作品经常参加各种国际艺术大展,在国际上与蔡国强、谷文达、徐冰等齐名,在世界各国拥有大量粉丝,著名奢侈大牌爱马仕曾举办艺术展向其致敬。本次大展,梁绍基带来了装置作品《越》——纤薄而温情的素白丝绸,轻覆在古老的刺绣架上,那架上未完的绣品,令人联想起闺阁中寂寞的红颜,欲知无限伤春意,尽在停针不语时。洁白而纤细的蚕丝在空间中巧妙传引,若干蚕茧点缀其间、散落地上。蚕丝充满张力和韧性,牵引着观众的审美情绪,走游在古老的绣架上,穿越在古今时空中……

1.jpg

  梁绍基《越》 装置

  蚕丝是梁绍基作品中的一个主要构成元素,为此,他养蚕近三十载,把养蚕的经历当做参禅的过程,从中体悟生命、顿悟禅道,来解读生命里不可名状的“禅机”。蚕在成为织物之前,首先是原初的生命体,因而梁绍基的作品也带着丝的韧性与生命力,带着生命的苍凉感、博大、温暖而又苍凉的宇宙感。

  梁绍基所有作品的核心就是时间与生命,他从养蚕和以蚕丝为重要材质的艺术创作实践中去体悟生命、诗化冥想,并进行生物学、生物社会学、哲学层面上的思考。我们不能将他简单地定义为一位装置艺术家或是一位纤维艺术家,但他却是一位最特立独行的、用蚕来解读时间和生命的蚕语者。

2.jpg

  姬子

  姬子:墨道山水开创艺术新境界

  姬子是本次大展中唯一一位已经离世的艺术家。在姬子先生辞世一周年之际邀请他的作品参加本次展览,是对姬子毕生艺术创作实践的敬仰和纪念。参展作品《元初》是一件巨幅水墨画,高6米,雄浑壮阔,气象万千。本幅采用积墨法加皴法,突破了山水画的传统格局和惯常手法,放弃了以往那种对物理时间秩序的遵循,完全进入自由调动时空的主观表现状态。

3.jpg

  0元初Original Beginning 纸本水墨 661×190cm 2011

  国际美学协会主席、美国马凯特大学美学教授柯提斯·卡特曾评价,姬子是一位与众不同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中国当代艺术不知不觉地采用了受西方影响的艺术方法,显得相当浮华。而姬子则选择了中国传统笔墨作为绘画媒介,积极探索传统艺术方法与当代经验之间的有意义的联系,获得了自身的独创价值。

  著名艺术评论家贾方舟认为,姬子的作品以一个现代人的视角和手段,从多种角度表现出自然的万千气象,创造了一种雄浑壮伟、大气盘旋的“墨道山水”。特别是他那些融进了强烈色彩对比的作品,是一种更富有奇幻效果和宇宙意识的自然景观,是一个现代山水画家返回传统山水画“观道”原点后创造出来的新图式、新境界。

  著名艺术评论家殷双喜评价说,姬子的作品,其美学意趣显然不是中国传统山水画以人为视觉主体的中观山水或近观山水,而是蕴含了现代人对宇宙认识和反思的宏观山水。他的意趣不在山水,而是借山水以澄怀观道,反思宇宙和人类的前世今生。姬子的作品自有其“道”,这个“道”就是人的生存尊严,它表现为人对自然的亲近和对生命的敬畏。

  邱宇:闻到声音的味道是种什么体验?

  “2016‘全球中国Global China’当代艺术展”中,有不少中国特色鲜明的作品,将带给观众一种“熟悉而又新奇”的奇妙艺术体验。例如,当代艺术新锐艺术家邱宇的参展作品——《声之味》。

5.jpg

  声之味

  这是一件装置艺术作品,桂皮、香叶、八角、丁香、小茴香、豆蔻、砂仁、草果、白芷等数十种香料被放置在大功率喇叭内,接通电源,喇叭纸盘的运动,会带来香料的振动,并带来香味的散发和混合。我们知道,喇叭本身是一种电能转换成声音的转换设备,当电能传至线圈时,线圈产生一种能量与磁铁的磁场互动,这种互动造成纸盘振动,从而产生声音。邱宇的作品,在声音和嗅觉之间建立了一种新的感知方式,创造了体验的延展。

  戴翔:全新演绎《清明上河图》

  著名当代艺术家戴翔以创作《新清明上河图》而享誉艺术界,在连州国际摄影节获新摄影年度大奖后爆红网络。这件当代摄影鸿篇巨著也参加了本次大展。《新清明上河图》从开始构思到制作完成,用了三年时间,千余人次参与拍摄,以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结构蓝本,通过历史与当下、传统和现代的对比,反映了中国当下社会的现实场景。这件作品对当下中国社会具有典型性的事件进行了一系列摆拍,艺术家戴翔置身其中,在古今社会各阶层中扮演了90多个角色,有兴趣的观众不妨亲自前往寻找.

54.jpg

  新清明上河图 局部

  本次展览的学术主持、中央美院美术馆学术部主任王春辰教授提出“全球中国”的展览主题,他认为今天在新的语境和时代里,提出“全球中国”是接续历史气魄的一种志向,志在四海,可吸收世界不同的文明素养,可接纳世界上不同的文化成果。这样的“全球中国”就不限于“中国”一域的文化概念,它所要追求和发扬的是世界上优秀的文明与文化,它的文化活力和创造力是源自于世界概念,即全球化下的文化共性和价值。我们赋予“全球中国”新的内涵,就是增加“中国”概念的世界性因素,而非地域性限制。全球中国是新的文化创造,如文艺复兴在意大利兴起和繁荣,不是意大利一地的概念,它是吸收、贯通了整个欧亚古文明的质素,再注入新的知识才取得的。“全球中国”对于艺术,则是让我们更加具有了世界眼光和能力,这恰恰是在今天发展我们的当代艺术最需要的。如果我们来观察中国近三十年来的艺术发展,可以清晰地看到这样一条路径。如果不是我们的艺术家打开心扉、开阔视野,他们断不会采用诸多的艺术表现新方法,也不会深入到全球化共性的感知中去呈现这个世界。他们即便借用固有的经典语言来表现,也是做出了百倍的努力来转换其时代表现力,增加其当代的新感知。纵览本次展览的艺术作品,就会深深地发现中国当代艺术的格局可以用“全球中国”来观察。无论我们是作为观众,还是作为研究者,就充分地获得了观看的自由和喜悦。自由,是因为面对这样丰富、多样的艺术,不仅类型多、媒介多,而且含义丰富、情景多变,大大地延伸了面对艺术一词所可能产生的触动和感动。“全球中国”作为概念,即是肯定他们追求国际化语言与方式的合法性和可能性。

  艺术家(按姓氏字母排序):

  Ash Moniz(加拿大)、艾恩·克斯蒂安·勒Arnd Christian Müller(德国)、边霄萌、卜桦、Garcia Frankowski(波多黎各/法国)、苍鑫、常徐功、陈庆庆、陈文令、陈友桐、戴翔、邓碧文、费俊+李心路、高文谦、郭工、汉森Johannes Nielsen(瑞典)、韩行、何盛源、胡介鸣、花俊、姬子、计文于+朱卫兵、贾鹏森、江衡、金江波、李洪波、李琳琳、李山Alessandro Rolandi(意大利)、李暐、李占洋、李子勋、梁绍基、梁越、林欣、刘健、刘茜懿、刘旭光、刘峥、卢杉、路赛·贝通Russell Beighton(英国)、马丁Martin Derbyshire(英国)、马晟哲、缪晓春、祁志龙、秦树义、邱黯雄、邱宇、邵逸农、史金淞、孙逊、谭海山、田晓磊、童昆鸟、王雷、王薇、王维思、吴超+夏维伦、吴高钟、吴梦诗、武艺、徐一晖、许仲敏(英国)、杨泳梁、伊瑞STRAKA JIRI(捷克)、张浩、张丽丹、张沐辰、张琪凯、张巍、张湘溪、张小涛+余月雄、张彦峰、张正民、郑达、钟甦、周罡、朱冥

免责申明:本站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提供相应的资质证明,我们将于3个工作日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