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载入中...

当前位置:首页 > 舆情评估

《2016上半年社会治理舆情报告》发布会在京举行

  人民网7月25日电 (卢永春 张力)7月25日上午,由人民网新媒体智库和北京师范大学社会治理与公共传播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2016上半年社会治理舆情报告》发布会在京举行。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副秘书长、人民网新媒体智库高级研究员刘鹏飞代表联合课题组发布了《2016上半年社会治理舆情报告》(以下称“报告”)。

《2016上半年社会治理舆情报告》发布会在京举行

  报告指出,相对于前几年而言,进入2015年后,社会治理舆情形势有所缓解。特别是2016年以来,舆情热点事件并不算多,舆论热度进一步下滑,舆情可控性增强。但也需要看到,2016年以来,个别重大舆情事件的热度呈现空前爆发的特点。

  河南、广东、北京、四川、上海成为社会治理舆情高发省份

  《报告》指出,纵观2016上半年,我国社会治理领域舆情呈现波浪状发展态势。4月、5月成为舆情事件的高发期,“海口秀英区拆迁事件”“女大学生夜晚被拖曳事件”“常州外国语学校‘污染’事件” “魏则西事件”“和颐酒店女生遇袭事件”“雷洋案”等,视频和信息在微博、微信大量转载,引起舆论的广泛关注。

《2016上半年社会治理舆情报告》发布会在京举行

  图1:2016上半年社会治理舆情发展趋势图(单位:件)

  表1:2016年上半年公共热点事件排行榜(TOP15)

《2016上半年社会治理舆情报告》发布会在京举行

  备注:根据新闻网站、报刊对事件的报道数量以及微博、微信、论坛博客等平台的讨论量,本榜单将上半年热点事件进行热度排名,综合权重计算得出排名前15的事件。

《2016上半年社会治理舆情报告》发布会在京举行

  图2:2016上半年社会治理舆情全国分布地图

  从数据分布图来看,2016上半年,河南、广东、北京、四川、上海,属于事件发生最为密集的省份,事件传播影响也较大。其次为山东、江苏、湖南等省份,事件爆发密度仅次于第一梯队。应当说,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差异,各省份的互联网普及率参差不齐,某种意义上,地区社会治理事件网络曝光频度、当地网民规模与公共参与密切相关。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广泛应用,网络社会已经逐步兴起,并对现实社会产生着重大影响,今年上半年发生重要影响的网络事件就达11件。网络社会突破了地域限制,一些源于互联网的公共事件吸引眼球消费公共情绪的同时,也引发舆论的深层次思考。如网民虚构的上海姑娘陪男友回江西农村过年逃离事件(谣言)、多家网络直播平台涉淫秽与暴力事件等,公共部门的适时介入,有助于构建网络社会综合防控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公安司法、教育、交通、公共安全、医疗卫生领域舆情曝光率最高

《2016上半年社会治理舆情报告》发布会在京举行

  图3:2016上半年社会治理舆情事件领域分布

  通过对2016上半年热点事件进行统计,发现公安司法、教育领域、交通出行、公共安全以及医疗卫生等领域事件数量在整体上排名前五,受关注度较高。特别是公安司法领域,自5月雷洋事件以来,执法类事件在短时间内集中爆发。在“公安执法规范化”这一大议题之下,还延伸出“居民身份证查验问题”“群众对警察执法的拍摄权”“警察枪支使用”等多项“子议题”。被卷入“舆情风口”的单一个案,容易获得较之往常呈倍数增长的传播力。相比较而言,扶贫、人口计生等民生领域在上半年舆情态势平稳,这反映出在一般性民生事件方面,网民心态趋于稳定。

《2016上半年社会治理舆情报告》发布会在京举行

  图4:2016年上半年社会治理舆情关键词词频分析

  新媒体披露约占58%,“两微一端”跨媒介融合传播

  《报告》分析指出,从事件信息源看,新媒体成为热点事件产生的最主要源头。上半年200多个热点事件率先由新媒体披露的约占58%,其次为传统媒体,占26%,一些舆情事件源头则是由政府主动公开信息引起舆论热议。

《2016上半年社会治理舆情报告》发布会在京举行

  图5:社会治理舆情信源分布情况

  多数公共热点事件的舆情生成已经不再是单一的中心发散式传播,也不是一般性的串联型传播演变,而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新媒体与新媒体之间平台轮换、互相刺激、交织在一起的融合化传播。这类传播的最重要的效用在于能促使信息以最快的速度实现大范围的扩散,并迅速酝酿成公共舆情事件。

  报告还指出,2016年新兴的知乎、秒拍、微视频等新媒介也直接作用于移动舆论场,并与微博微信无缝结合,促使一些社会事件在几个小时内病毒式传播。今年上半年,知乎成为媒介议程设置的一极,在“魏则西之死”“陈仲伟医生被砍事件”“雷洋案”等社会治理事件中发挥着重要的信息交互作用。

  政府回应率达到95%,舆情响应迈入“黄金24小时”新常态

  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更快、覆盖范围更广,要把握舆论主导权,其中最重要的是要高效反应,善于与时间“赛跑”,努力让权威声音跑在各类新闻消息的前头,争当舆情事件的“第一定义者”和“第一解释者”。今年4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2016年政务公开工作要点》要求,遇有重大突发事件时,负责处置的地方和部门是信息发布的第一责任人,主要负责人要当好“第一新闻发言人”,快速反应、及时发声。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应在24小时内举行新闻发布会。

《2016上半年社会治理舆情报告》发布会在京举行

  图6:政府首次响应时间分布

  《报告》指出,2016年以来,我国公共部门面对突发性社会治理舆情的响应速度显著提升,对舆情早期传播的预警、干预能力也有较大的提高。据统计,政府回应率达到95%,有超过60%以上的事件政府首次响应在事发24小时之内。“快速反应,及时出击”为减缓事态恶性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如银川“1·5”公交车纵火案,“@银川发布”在事发2小时左右即公布了权威消息,该信息源被多数媒体与政务新媒体所引述。即使是备受争议的哈尔滨“天价鱼”事件,事件于2月14日上午发酵,下午哈尔滨旅游局就针对事件进行了回应,表示已召开会议部署调查。考虑当下舆情传播越发呈现“即时传播”特性,这也要求各地权威部门还需进一步提升响应速度,及时的信息公开有助于澄清事实真相、遏制舆情传播偏差。

  表2:社会治理舆情处置效度排行榜(top25) 

《2016上半年社会治理舆情报告》发布会在京举行

  如今,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新媒体的网络动员能力日益壮大,网络舆情日益复杂,这也为政府新闻发布工作提出新的挑战。借助新媒体平台传播快、覆盖广、影响大、社会渗透力强的特点,近年来,各地政务部门信息发布工作从“网下”走到了“网上”,纷纷开通官方微博、微信甚至客户端,抢占网上舆论新阵地。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4月15日,经过新浪平台认证的政务微博达到156645个,其中政务机构微博118429个,公务人员微博38216个。

《2016上半年社会治理舆情报告》发布会在京举行

  图7:政府回应主要途径分析 

  《报告》分析指出,政务新媒体的壮大也为信息发布工作带来了新的契机。据统计,政府响应借助政务新媒体作为信息发布渠道的约占71%,成为舆情响应与信息互动的主要阵地。扎根于自媒体舆论场上的政务新媒体,与网络舆论具有天然的亲近性、互动性,移动互联网时代,用好政务新媒体,化解舆情危机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报告》还指出,在一些重大舆情事件中,新闻发布会也是舆情引导的重要途径,构建起新闻发布会、政务新媒体甚至主流媒体专访的融合传播体系,更有助于在爆炸式重大舆情事件中强化信息公开、扩大主流声音,发挥舆论场“定海神针”的功效。

  线上线下、源头治理,社会治理迈向“标本兼治”

  网络舆情是现实问题在互联网上的反映,互联网舆情有时也会直接蔓延作用于现实社会本身。近年来,网络舆情越来越呈现出“线下决定线上”“实情决定舆情”的特性,也正因此,舆情处置工作的重点在于线下工作。

  《报告》总结指出,实际上,推动社会现实问题的解决,既是舆情的内在目标,也是疏导舆情压力、缓和网络摩擦的关键所在。针对舆情的社会治理,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点都要回归线下的具体问题。建设健康有序的网络生态,要把线上情绪引导与线下问题解决结合起来。基于这一共识,在2016年上半年,各级政府部门在社会治理舆情处置过程中已能较好地实现线上线下互动,推进事件的最终解决。各地的政务部门,除了舆情处置之需,在日常的公共治理与服务中,更要积极立足于本区域,着眼于本地民众的所需所求,通过线上互动和线下处置的方式为市民提供深度服务,真正服务于居民的日常生活。

  《报告》还认为,加强源头治理已经成为社会治理舆情处置创新的保证。当前,一些突发性舆情事件也在推动着社会治理迈向新的高度。魏则西事件后,相关部门的调查整改要求和《互联网信息搜索服务管理规定》相继出台。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日前发布、即将于9月1日起施行的《互联网广告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以规章形式将争论已久的医疗、药品、保健食品等在互联网搜索付费发布定义为广告。这一“办法”也被网友称为“魏则西条款”。互联网舆情事件不仅成为社会问题的重要窗口,同时也成为公共部门“对症下药”,完善社会监管与公共服务,提升现代社会治理能力的契机。

  《报告》最后呼吁各界共同参与社会治理。社会的综合治理离不开公共参与,社会问题纷繁复杂,不能只靠政府单打独斗。这就要求充分发挥政府、社会各自的优势,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凝聚共识与合力,推进社会各界的协作治理,构建起和谐互动的良性共治生态循环。

(责编:李静、朱明刚)

免责申明:本站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提供相应的资质证明,我们将于3个工作日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