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第二季度浙江老龄产业舆情报告山寨社团披“外衣” 诈骗难辨保健食品满意度低 保健品热度不减
(原标题:2016年第二季度浙江老龄产业舆情报告山寨社团披“外衣” 诈骗难辨保健食品满意度低 保健品热度不减)
2016年第二季度浙江老龄产业舆情报告
山寨社团披“外衣” 诈骗难辨
保健食品满意度低 保健品热度不减
浙江老龄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王卓琳
7月5日,浙江老龄科学研究院发布了2016年第二季度浙江老龄行业舆情报告,调查发现,山寨社团借助“华丽的外衣”,成为老年保健品等诈骗案件多发的又一社会形式,其伪装程度之高让消费者愈发难辨。
此外,由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约七成消费者对国内保健食品市场不太满意。据数据观察,二季度保健食品的关注声量同比下降了41.06%,但老年消费者对保健品的热度却依然不减。
社会热点:
4月6日,民政部公布了第三批100家“离岸社团”“山寨社团”名单,同时设立了已注销“离岸社团”“山寨社团”名单。民政部表示,今后将对名单进行动态管理,及时更新。
4月19日,民政部公布了第四批100个“离岸社团”“山寨社团”名单。
4月27日,民政部公布了第五批“离岸社团”“山寨社团”名单,共100家。
5月10日,民政部公布了第六批100个“离岸社团”“山寨社团”名单。
5月31日,民政部公布了第七批“离岸社团”“山寨社团”名单,中国书画家联合会、中国少年作家学会等137家社团被曝光。
6月20日,民政部公布了第八批,包括“中国书法家美术家协会”“中国摄影协会”“中国国际孔子文化促进会”等在内的共83家“离岸社团”“山寨社团”名单。目前,数量已达748家。
山寨社团外衣难辨 成诈骗多发地
6月28日,成都商报报道,在民政部公布的第八批山寨社团中,一个倡导会员喝尿的名为“中国尿疗协会”的组织也名列其中。81岁的老人刘兆祥就在这个协会的倡导下从58岁开始喝尿,喝了23年。因为此事,一度让刘老的家庭关系破裂。
这样披着华丽外表的山寨社团,往往有着合法并且合规的名字,但实质的真实性、可靠性令人生疑。
这样的山寨社团无处不在,通过对浙江省第二季度媒体有关“山寨社团”报道声量的监控,二季度浙江媒体的报道总量为32篇,其中关注度排名前三的媒体为每日商报5篇,宁波日报4篇,今日宁海4篇。
今年,从民政部公布多批次的山寨社团名单,媒体陆续将视角转移到这一热点上。从时间维度看,其中二季度4月份9篇,5月份18篇, 6月份5篇。同比去年,这个热点的关注度为零。考察一季度,从三月份伊始,话题热点持续发酵,仅三月份一个月的报道声量为16篇,是二季度的50%。
社会公众可以在中国社会组织网在线检索“离岸社团”“山寨社团”名单,网站也将继续更新不合法社团名单,亦可通过中国社会组织网查询在民政部依法登记的全国性社会组织,以免上当受骗。
国内保健食品市场 七成消费者不太满意
6月19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约七成消费者对国内保健食品市场不太满意。
据了解,国家食药监总局受理审批的保健食品功能范围包括增强免疫力、辅助降血压等27种。调查显示,消费者对保健食品与普通食品的主要区别缺乏有效认知,对保健食品具体的功能认知也较为模糊甚至混乱。只有一半消费者在选购时会查看保健食品特有的“蓝帽子”标志和产品的批准文号。
据浙江老龄科学研究院监测显示,2016年二季度浙江媒体有关保健食品的关注总量为178篇,其中报道声量排名前三的媒体为钱江晚报17篇,每日商报15篇,嘉兴日报10篇。其中,4月份47篇,5月份76篇,6月份55篇。
同比2015年二季度,保健食品的关注总量为302篇,其中报道声量排名前三钱江晚报42篇,浙江老年报17篇,金华晚报15篇。从时间维度考察,4月份115篇,5月份102篇,6月份85篇。
同比下降了59.13%,25.1%,35.29%。总体下降了41.06%。
一方面,现行法律禁止普通食品声称特定保健功能,但仍有不法商家对普通食品违法进行功效宣传,如各种酒标称为“保健酒”并宣称养生和壮阳功能,饼干宣称养胃功能等。一些保健用品、消毒产品等也宣称各种养生保健和预防功效,这些产品宣传基本游离在法律法规监管之外。
保健品舆情稳定 热度依然不减
消费者群体中,尤其是老年人群对保健品的满意度不高,但在对保健品的“钟情”上,老年人的热度依然不减。
数据显示,2016年二季度老年人保健品的关注声量为83篇,其中4月份27篇,5月份43篇,6月份13篇;同比2015年,4月份25篇,5月份43篇,6月份32篇,2016年二季度总体下降了17%。其中,4月、5月相对持平,仅2016年6月同比下降幅度较大,为59.4%。
但与保健食品的热度相比,老年人保健品的媒体关注声量更为稳定,可见老年人群保健品市场的稳定性更高,老年人对保健品的信任以及依赖程度更为稳定与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