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大学生被打 兰州警方及时回应为何仍被骂?
雷洋案后,又有一起涉警事件引发广泛关注。
17日,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公安局注意到,网络热传一段民警粗暴执法视频和“和平派出所民警用警棍殴打大学生”的消息。
当日19时,澎湃新闻发布报道,指出视频拍摄者为兰州财经大学学生小鹏(化名),其因拍摄警察粗暴执法被强行带回派出所,遭到民警持警棍殴打。小鹏发来的照片显示,其臀部布满瘀伤。随后,舆情开始不断升温,网民认为,“滥用公权者直接损害国家公权力形象,必须严惩!”
仅在几个小时后,兰州榆中公安便公布了处理措施:
中青舆情监测室注意到,榆中公安的首次回应直接引发了第一轮舆情高潮,两次回应都影响了舆论的发展态势。在处理结果公布后,尽管骂声仍在,但舆情降温明显。
在中青舆情监测室抽样的500条网民观点中,超过七成网民认为必须严惩肇事者,有5%网民相信,这只是警方暴力执法的“九牛一毛”。
值得一提的是,还有7%的网民为榆中公安点赞。资深媒体人邵明波认为,警方响应及时,调查处理及时,应该肯定。网民“迷路1969”等人也指出,“害群之马毕竟是少数,官方能正视错误,不捂不堵”,“这才是负责任的公安局应有的作风”。
长久以来,“及时回应”是舆情界公认的应对之策。但在这起热点舆情事件中,官方迅速回应了舆论关注,但同时仍受质疑。难道“及时回应”的舆情应对法则失效了?
中青舆情分析师认为,兰州警方处理及时,果断切割,有效阻止了舆情进一步发酵。尽管仍有“骂”声,但非议已多集中于肇事者,攻击整个警方,乃至中国司法体制的网民较少。
可见,“及时回应”确有其效,生效与否,则取决于信息的公开程度。不过仍需注意的是,涉警事件往往涉及法律规定必须保密的事项,无法全部满足公众呼吁的“及时公开”的要求。更何况,如果情节复杂,并非三言两语就能调查清楚,官方若过早下定论,也只是徒增公信力的损害罢了。如此看来,“慎重”,也并非完全的败笔。在两者间如何取舍,在未来,仍然会是政法机关头疼的一个抉择。(策划:王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