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载入中...

当前位置:首页 > 舆情评估

复原乳标注形同虚设 舆论呼吁加强标识监管

  4月25日至5月1日期间,复原乳问题关注热度上升。农业部制定的《巴氏杀菌乳和UHT灭菌乳中复原乳的鉴定》将实施,中小巴氏奶企业违规使用复原乳制作巴氏奶依然存在,业界呼吁完善标识监管和国家专项整治。4月27日,常州市法院一审判决曾经的“食品安全卫士”、“中国环保第一人”董金狮敲诈勒索罪罪名成立,董金狮有期徒刑14年。舆论热度再起,媒体报道除了关注董金狮的判决之外,对于其所“搅乱”的发泡餐盒行业进行了关注,专家言论“发泡餐盒业因董金狮落后了15年”也引发了一定的争议,民众对可能造成白色污染的一次性发泡餐盒抵制情绪依然强烈。4月26日,国家粮食局局长任正晓在国新办举行的发布会上,对粮食领域的热点问题进行了回应,而玉米临储收购价格何时公布和如何避免农民“卖粮难”成为舆论关注重点。

  【食品行业舆情热点解读】

  1.业界痛批巴氏奶违规使用复原乳 完善标识执行标准获共识

  由农业部制定的《巴氏杀菌乳和UHT灭菌乳中复原乳的鉴定》于今年4月正式实施,将复原乳问题再次推向了风口浪尖。而最近一些媒体也发现,个别地方中小巴氏奶企业存在违规使用复原乳制作巴氏奶的情况,且在包装上不进行标记,以所谓“巴氏鲜奶”对外出售。

  媒体普遍呼吁完善复原乳标识制度,切实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新京报在文章《谜一样的“复原乳”:监管十年 标注仍形同虚设》中指出,我国早在2005年就曾发文限制复原乳在巴氏奶中使用,并要求部分产品明确标注复原乳使用比例,但十年过去了,这一标准由于监管难度大、消费者误解等因素,已形同空文。复原乳背后,是进口大包粉对国内乳业的冲击。在此背景下,业内将我国乳业的转型出路寄托于优质乳工程。《中国工业报》认为,复原乳的泛滥一方面将直接冲击我国奶牛养殖业,另一方面也背离了乳品的营养价值发展方向,不利于我国乳业健康发展。中国经济网则指出,虽然当前违规使用复原乳的巴氏奶企业多为偏安一隅的小企业。但是,这些现象的存在给消费者合法正当权益造成极大损害,严重影响了消费者对中国乳制品的消费信心。业内专家也纷纷呼吁,国家要加大对此类现象的监管整治力度,莫让少数企业的违规行为伤及中国乳业市场的合规主体,影响到中国乳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包头市食药工商局深入开展复原乳专项整治行动》、《黑河市市场监管局突出“四查四看”加大流通环节复原乳标签标识监管力度》等报道则凸显出部分地区监管部门开始加强复原乳标签检查。此外,部分媒体对国家农业部正式实施新修订的“巴氏杀菌乳和UHT灭菌乳中复原乳的鉴定”标准进行了重点解读,工信部赛迪智库副研究员赫荣亮指出,落实标准有很多工作要做,首先,要进一步落实相关政府部门职责;其次,加大对违规企业的惩罚力度;再次,普及乳业知识宣传,提高消费者的消费意识;从根本上讲,要降低本土生鲜乳的成本,提高对奶牛养殖的扶持和补贴力度。

  部分网民对于复原乳认识不足,在媒体的知识普及下才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而从态度看,不少网民因为对国产奶质量安全存有疑虑,发出“复原奶营养也不一定会比国产鲜奶的差”的声音。较为理性的网民则多表示,复原乳不可怕,消费者有权选择还原奶还是鲜奶,但很多乳品企业并没有做到。整体而言,完善复原乳标识标准和督促企业履行职责获得舆论共识。

  2.董金狮一审被判14年获关注 发泡塑料饭盒问题再引争议

  4月27日,江苏常州市钟楼区法院一审判决曾经的“食品安全卫士”、“中国环保第一人”董金狮敲诈勒索罪罪名成立,涉案金额约为650万元,判决董金狮有期徒刑14年。法院的判决使得舆论再次反思“食品专家”背后隐藏的各类问题。

  董金狮相关报道在27号宣判后开始出现,并在第二天28号攀至热度高峰。中国经济网评论指出,“专家”不能与社会职责相去甚远。知识并不必然带来道德,专家能否公正、客观地运用专业知识,相比于普通人并不“先天”具有优越性。“能力越大,风险也越大”,当专家的一言一行能够影响公共决策、公共利益时,我们也该反思有什么机制能够约束专家的言行。寄望于专家的个人道德自律是不现实的,或许法律才是最有力的武器。

  《打着科学的名号反科学 董金狮的另类“打黑”路 》、《万金油专家为何长时间成为公众明星 谁给董金狮打开了方便之门》、《董金狮被判14年 专家:发泡餐盒业因他落后了15年》等报道详解了董金狮的“堕落”之路。同时,媒体报道指出,中国一次性发泡餐具先禁止后解禁的政策,成为董金狮之流敲诈勒索企业的“契机”。一次性发泡餐盒的发展问题再次引起关注。中国经济网报道引用专家观点指出,在董金狮“搅和”的十几年里,中国已由领先地位变落后了,目前在产品形态技术等方面跟不上国际的发展趋势,对待一次性发泡餐盒,更应该走的是回收利用之路。北京晚报记者则专访了中国塑料餐具联合办公室主任、原国务院全国包装改进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李沛生,也对此问题进行了详解,对于餐盒的安全问题,李沛生指出,从安全角度来讲,发泡塑料餐具是国际公认的无毒无害产品。社会上流传的一些对于发泡塑料餐具的误解,恰恰是因为董金狮等人刻意误导公众的结果。

  董金狮被判刑再引关注,背后问题值得反思。“食品专家”董金狮涉嫌敲诈问题在去年六七月份曝光后,曾引发过一轮舆论讨论热潮。4月27日,董金狮一审被判14年使得话题热度再次泛起,相比上次媒体报道的多元化,如食品安全问题的严峻性、食品安全代言人的选人机制、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漏洞等问题皆有涉及。此次媒体报道则以通报性为主,评论性报道寥寥无几。网民舆论场,则集中于对董金狮的谴责,不满媒体当初的推波助澜作用以及政府部门的监管缺失,质问被敲诈企业是否确实存在违法行为。

  董金狮事件还引申出对发泡餐盒的发展探讨。媒体报道指出,“专家称:发泡餐盒业因董金狮落后了15年”,多位专家都强调称一次性发泡餐盒并非传言中的巨大危害,走回收利用之路,可以彻底消灭白色污染。此类言论并未获得网民认可,多数网民依然对发泡餐具心存疑虑,质问100年不降解是否属实,同时认为相比一时的方便,环境保护更为重要。民众对于发泡餐有“污染重”的刻板印象,若要消除公众疑虑,仍然需要媒体和专家对相关知识进行更深入和大面积的普及。

  3.国家粮食局局长任正晓回应粮食热点问题 避免卖粮难为关注重点

  4月26日,国家粮食局局长任正晓在国新办举行的发布会上,对我国粮食领域的热点问题一一进行了回应,主要包括如何看待我国粮食安全形势?粮食如何“去库存”?怎样避免农民“卖粮难”?怎么守好口粮安全?

  媒体总结出发布会上任正晓局长的主要观点:当前我国粮食安全形势很好,但从长远来看,我国的粮食产需还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粮食安全形势依然严峻;粮食“去库存”是收储工作的“牛鼻子”,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正全力做好夏粮收购开秤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多措并举搞活玉米流通,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守好粮食安全的关口,陈化粮不等于有毒有害的粮食。

  玉米临储收购价格何时公布和如何避免农民“卖粮难”成为舆论最为关注的两个话题。媒体强调了国家粮食局一直在积极参与配合推进改革,但由于体量很大,因此有关部门正在认真的测算和研究,玉米临储收购价格会实时发布。同时,为避免出现农民“卖粮难”,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则会抓紧销粮腾库,千方百计地消化粮食库存;加快建仓进度;利用社会仓容;做好预控应急的准备,粮食部门严阵以待,坚决打好夏粮收储的攻坚战等。网络舆论场中,依然满是对农民卖粮难的担忧,网民“朱启臻”指出“种粮大户都在'转型',再过几年会出现收粮难问题,担心会再出现牺牲生态强制种粮的现象,希望能够有良好的举措避免折腾农民和农业”,还有网民认为,国家层面应该做好调研行动,再制定政策,并且充分考虑到农民利益,因为即使市场主导也会出现卖粮或售粮难的问题,简单的去库存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关键是如何促使市场合理流通。

免责申明:本站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提供相应的资质证明,我们将于3个工作日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