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重霾,“冬病夏治”在加力(绿色焦点夏季大气污染防治③)
原标题:减少重霾,“冬病夏治”在加力(绿色焦点 夏季大气污染防治③)
河南省安阳市一处建筑工地,施工人员在喷雾降尘。
新华社记者 朱 祥摄
骄阳似火,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地区的一处输电塔上,供电工人正在紧张工作着。采暖季还早,可煤改电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开展,在北京、河北等地有序推进。
进入夏季,大气扩散条件大多不错,公众对空气质量的担忧明显减少了。此时,北方大部分地区的环保工作进入了一个特殊阶段——“冬病夏治”。冬病为何要夏治,怎么治,会有明显效果吗?
近七成重霾发生在冬季,避免其害需提前行动“跟时间赛跑”
“冬病夏治”这句中医行话被环保部门借用,已经不是新鲜事。2013年1月,雾霾频袭,几位大气污染防治领域的顶级专家提出,要把采暖期雾霾防治工作提前到夏季部署,才能有效减少雾霾的发生频次和强度,环保“冬病夏治”的概念由此产生。
专家们的建议有理有据。数据显示,全国74个重点城市中,67.4%的重度以上污染发生在冬季。这当然与冬季的天气状况有关,但北方冬季采暖对大气污染的贡献首当其冲。
最近,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朱彤课题组,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发表了北方居民采暖对大气污染影响的有关论文。这篇论文指出,郊区和农村居民采暖和烹饪主要用煤炭和生物质,由于燃烧效率低,并且缺乏烟气处理装置,居民源排放对大气中一次颗粒物和二氧化硫浓度有重要贡献。尤其在北方地区的采暖季节,大量煤炭作为民用供暖能源,以粗放和低能效的方式燃烧,对一次颗粒物排放的贡献甚至超过工业领域。
“因为涉及居民采暖,冬季重霾的‘治疗’时间必须提前,以减少对百姓生活的影响。当然,空气污染治理效果不可能立竿见影,这也是很多工作需要提前筹划、安排、落实的原因。”环境保护部大气司司长刘炳江告诉记者,散煤清洁化替代、取缔小锅炉等,时间安排有提前量,工作才能有章法。
在刘炳江眼里,冬病夏治涵盖的内容还有很多:大点源、车油路、错峰生产安排……“我们要跟时间赛跑。”
“说是第二天会到300,结果比想象的污染轻”“我们也单双号了,可跟其他地方的限行规定拧巴着”“北京五级标准比河北门槛低很多,我们一级响应了,比我们污染重的地方慢好几拍”——这样的吐槽,在这几年冬季遭遇雾霾时常常听到。监测预警应急工作中反映出的能力建设不足、协同不够等问题,也需要在冬季来临前解决。
六项措施推进“冬病夏治”,9月份将举行京津冀预警系统联合演练
冬天重霾这个病,病根找得够清楚了,但治理可是难啃的硬骨头。
冬季的重污染天气应对,已成环境保护部的工作重点之一。环保部针对性地出台了“冬病夏治”措施。今年2月,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曾表示,主要采取六个方面的措施“冬病夏治”:一是修订重污染天气的应急预案,包括统一预警分级标准,整个京津冀要统一预警标准,采取各自更有针对性的行动。二是抓好重点城市的污染控制。推进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工程。三是强化工业企业污染治理,包括研究实行错峰生产,实行季节性、差异化的排污收费。用经济手段来减少冬季等特殊气象条件下的污染排放。四是解决燃煤的问题。最终通过用电替代煤的直接使用和气替代煤来解决问题。五是加强面源的污染控制。六是加大投入,保障资金到位。
刘炳江认为,对冬季重霾的治理,说到底还是个能力的问题,包括污染排放控制能力、管理能力和对重霾的应对能力。
“夏天是能力建设的好时机,国家大力推进预警能力建设,我们也加大人力物力投入,做好人员的培训工作。”刘炳江说。
应对措施精准,是缩短重霾过程、减轻重霾程度的重要保证。以北京为例,以往重霾之下企业的停限产方案还是比较“粗线条”的,如今,各企业都有了拉单挂账式的排污明细,尤其是重点企业的高烟囱(也就是环保术语里的高架源)排放时段、浓度、总量都被环保部门摸得一清二楚。如果再遇重霾,政府部门知道哪些企业限制排放更有效果,可以做到精准减霾。
在最近召开的“大气十条”实施中期评估会上,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柴发合提出,要在现有工作基础上,动态更新污染源信息,逐步建立逐季、逐月乃至逐日的污染源清单。
污染预测是应急的基础,刘炳江打开手机页面,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对未来空气质量状况的预测信息不断传来。内部试用的这一平台将在更大范围推广使用,也将接受9月份京津冀预警系统联合演练的考验。“我们做过粗略统计,现在的预测准确率已经超过80%。”刘炳江透露,为提升预测预报准确性,涵盖京津冀各区县的监测大数据平台已经实现数据实时传输,未来,将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完善监测体系,监测数据将更准确客观。
“冬病夏治”,污染减排是硬道理。柴发合告诉记者,通过监测数据和现场调查发现,京津冀地区最突出的热点区域位于保定城区及东南部、石家庄东北部、衡水西北部和沧州西部的4市交界地区;北京南部、保定东北部、廊坊市区的三市交界地区也存在热点区域。5月20日召开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第六次会议,做出了限时完成散煤清洁化替代、限时完成燃煤小锅炉“清零”工程、限时完成“散乱污”企业关停淘汰任务、限时完成重点行业污染治理等部署,对进一步减排提出了明确要求。
电代煤是大趋势。继水泥行业之后,钢铁行业也将错峰生产
说起“冬病夏治”,散煤治理是绕不过的话题。柴发合表示,发达国家在治理大气污染的过程中,一项重要措施是推进农村散煤的清洁化改造,主要通过集中供热替代、煤改气、煤改电以及使用地源热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替代散煤。
在北京,农户在采暖季享受峰谷电价补贴政策的基础上,市区两级财政还将进一步给予补贴。晚9点至次日早6点每度电只收0.3元,同时,市、区财政分别每度电补贴0.1元,也就是说农户每度电只付0.1元。北京对农户煤改电的优惠,曾让周边省份感叹补贴不起。“过去13年,北京电代煤搞了20万户,今年一年就计划完成近20万户。这对今冬大气污染防治的积极作用会非常大。”刘炳江透露,目前,电代煤已经推广到河北廊坊、保定,天津武清以及山东的一些市县,城区燃气化、农村电气化的目标将成为现实。
刘炳江说,很多地方认为电代煤成本太高,其实应该站在更高的角度看。目前,电力行业产能过剩明显,很多电力企业“有劲没处使”,甚至有电力企业提出,只要有一分钱的利润,也希望把电发出来外送。
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教授张强表示,从国际趋势来看,非电行业用煤均呈退出趋势。应严控新增燃煤量,更大程度地实现对煤炭的替代。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副理事长王志轩对此非常认同,他一直主张让有能力高效处理污染物的电厂吃劣质煤,不要让劣质煤流向散烧市场。“2015年全国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为3969小时,预计今年还会下降约300小时,火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为4329小时,利用率下降会更大些,这与设计的利用小时数有较大差距,在负荷不足或者干半年停半年的状态下,电力企业的效率、效益都有所下降。”
一面是有电发不出,一面是烧散煤导致社会高额治理费用。“从整个社会综合成本看,电代煤是一条适合中国的路径。”王志轩认为,适合热电联产的、适合采用热泵技术或者其他用电方式的地方,都应找到适合自己的途径,做好电代煤的工作。
去年,一纸《关于在北方采暖地区全面试行冬季水泥错峰生产的通知》,让水泥行业集体歇了个冬,也由此开启各行业为大气污染防治错峰生产的大幕。今年春天,中国水泥协会盘点了本次错峰生产的成效:15省市共减少熟料产量17671.7万吨,有效化解过剩产能;同时,节能减排与减轻雾霾污染效果明显——按减少水泥熟料产量换算,共减少燃煤消耗2301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4亿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0.62万吨,减少氮氧化物排放20.5万吨,减少粉尘排放13.6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