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舆论工作的力量来自于“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时事观察-时
新闻舆论工作在当代国家治理、社会运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人民接力奋斗的近百年进程中,始终把“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作为新闻舆论工作的基本原则,成为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中的一条基本经验。
一、准确理解中国共产党新闻舆论工作的“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思想
1944年,延安《解放日报》在创刊一千期的社论中鲜明地指出:“我们的报纸是中国共产党的党报,是人民大众的报纸,这是我们这个报纸的第一个特点。”“我们与有些报纸不同,不是为着少数人的利益,或者为着他们的趣味,而去卑躬屈节。”(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下)》1980年,66页)这就是中国共产党新闻舆论工作的第一个特点。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是以人民的利益为自己的利益,带领人民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正如《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的:“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着整个运动的利益。”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995年,285页)在中国共产党新闻舆论工作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是一以贯之的。对新闻舆论工作者来说,“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始终是做好新闻舆论工作的根本问题。
1948年,毛泽东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下)》1980年,233页)这一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精辟阐释,也是对党的新闻工作的作用、职能的纲领性要求。
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明确指出:“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及时把人民群众创造的经验和面临的实际情况反映出来,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这是重申中国共产党新闻舆论工作的基本原则,这种重申就是坚持。
当然,今天的时代条件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以互联网、自媒体为标志的信息传播格局和社会舆论生态已经与过去大相径庭。因此,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又指出:“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善于运用网络了解民意、开展工作,是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做好工作的基本功。”这是创新中国共产党新闻舆论工作的基本原则,这种创新也是坚持。
准确认识“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思想,是做好新时期新闻舆论工作的根本保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这是“三位一体”的,是不容分割的。
二、新闻舆论工作要建构党和人民需要的舆论生态
当代中国的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中国的经济水平、物质条件更加雄厚,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在迈上新的征程;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传播自主化带来社会思潮的空前多样、活跃,不同的意见聚集在中国大地上,形成影响社会发展的不同力量。在当代中国,要实现党和国家的伟大发展目标,必须有强大的舆论支持。对于新闻舆论工作来说,要意识到在推动中国发展中的重大使命,把建构支持中国发展、体现人民需要的明朗、积极的新闻舆论生态。
要形成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稳定社会预期。在信息化的时代条件下,一方面,人民群众对经济发展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公众的社会预期决定自身经济行为,并进而影响到社会整体经济表现。对于同样的问题,比如经济增速调整、股市变化、落后产能等,不同的观察角度,会形成不同的社会情绪,引发不同的社会反应,形成的对于经济发展和群众利益的影响效果也不同。因此,新闻舆论工作要在引导全社会经济预期上发挥积极作用。
今年3月初,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穆迪将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展望从“稳定”下调至“负面”,理由是政府债务增加导致财政疲软。对此,新华社迅速予以反击,发表财经快评《评级中国信用应多看发展》,有针对性地谈到“中国政府债务水平的提高是为了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会在未来创造持续的现金流,并不是一种毫无产出的坏账投资”。同时指出,“长期以来,西方评级机构把持着信用咨询市场的垄断地位,利用信用评级对西方国家与新兴经济体的一褒一贬,人为制造‘融资剪刀差’。” 这就一针见血地点出了问题的实质。这种舆论引导及时、有力,平衡了“唱衰”中国的舆论,有利于形成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市场信心和稳定预期,有利于人民群众理性看待经济形势。
事实上,加强宏观调控预期管理已经成为当代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任务,《人民日报》2015年5月25日刊登《五问中国经济》、今年1月4日刊登《七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今年5月9日刊登的《开局首季问大势》,通过权威人士在中共中央机关报的问答来传递党和政府对中国经济的预期与信心,这正是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适应人民的时代需要的创新举措。
要形成植根中国的主流价值观。一个社会的凝聚力从深层次上看源于全社会形成具有最大共识度的主流价值观。这种共识的覆盖面越广、认同度越高,社会的凝聚力就越强、稳定度就越高。而新闻舆论工作对于主流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更加突出的作用。
经济形态是社会存在,价值形态是社会意识,舆论形态是社会表达。当前,新常态下的经济形态是:公有经济与非公经济并存、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并存、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并存;全球化下的价值形态是:爱国主义与全球主义并存、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并存、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并存;网络化下的舆论形态是:主流媒体与非主流媒体并存、传统媒体与新型媒体并存、国内媒体与国外媒体并存。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此,对各种社会表达,新闻舆论工作切不要被表面的喧嚣所困扰、误导,而要深究其深层次的社会基础,并进行有效的分析和引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谁都不愿生活在一个充斥着虚假、诈骗、攻击、谩骂、恐怖、色情、暴力的空间。”在网络空间要实施有效引导,成为当代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使命。在纷繁芜杂的网络舆论场中,做“有品质的新闻”,为人民群众提供真实信息和精神力量。这正是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适应人民的时代需要的创新举措。
三、新闻舆论工作要成为实现定国安邦、推动社会进步、守护公平正义的重要力量
当代社会已经进入一个高度的媒介化社会,如同欧洲学者克努特·伦德比在《媒介化、变化和后果》一书中认为的,“媒介,特别是新闻媒介主宰、溶解和牵引人们的意识、行为方式和整个社会,促成媒介化社会。人类高度依赖媒介而生存,社会被媒介所驾驭。”(刘建明:《当代西方新闻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43页)在这样的社会中,积极地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可以让新闻舆论工作成为社会稳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要更加积极地依靠新闻媒体推动政务公开。在一个高度媒介化的社会中,越来越多的政务信息被公开,越来越多的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社会的运行也越来越出现去中心化和去中介化的特征。为此,党和政府的在履行职责时就要积极、坦诚地与公众沟通,善于利用新闻媒体传达政策主张。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中,有25位部长通过非正式的“部长通道”接受记者采访,不但满足了新闻媒体的采访需求,也展示了政府的良好形象。打造现代政府,需要党和政府官员更加善于与新闻媒体沟通,在沟通中转变政府职能,提升执政能力。
要更加积极地回应新闻媒体对于突发事件的关切。当代社会的运行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各种突发的、负面的事件层出不穷,当问题出来后,不能及时回应,就会导致次生舆情问题,让事态加剧,造成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公信力的质疑。为此,要切实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的要求,“加强突发事件、公共安全、重大疫情等信息发布,负责处置的地方和部门是信息发布第一责任人,要快速反应、及时发声,根据处置进展动态发布信息。”在回应突发事件的舆论关切时,要把握速度的要求,反应要更加迅速,第一时间予以回应;要把握态度的要求,各级干部回应时要平等、真诚、有同理心;要把握可信度的要求,保持发布信息内容的清晰、真实、一致,通过有公信力的信息树立党和政府良好形象。
要更加积极地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发挥舆论监督包括互联网监督作用。这一条,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特别要注意,首先要做好。对网上那些出于善意的批评,对互联网监督,不论是对党和政府工作提的还是对领导干部个人提的,不论是和风细雨的还是忠言逆耳的,我们不仅要欢迎,而且要认真研究和吸取。”新闻媒体是维护公平正义的重要力量,要站在推动定国安邦、社会进步的立场上,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把一切丑恶的社会现象挖掘出来,为弱势群体仗义直言,成为党和政府提升执政能力、人民群众维护自身利益的重要依靠。
“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是中国共产党新闻舆论工作的历史经验和当代要求,只要准确理解、认真遵循、创新执行,就能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让新闻舆论工作成为党和人民前进的共同力量。
(作者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