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载入中...

当前位置:首页 > 舆情评估

舆情分析:诺奖级学术成果遭质疑正面跟进回应是不二选择

  2016年5月2日,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课题组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生物技术》上发表了NgAgo(NatronobacteriumgregoryiArgonaute,格氏嗜盐碱杆菌的核酸内切酶)基因编辑技术的论文,曾被国内部分媒体誉为“诺奖级”学术成果,一时引起学术界轰动,叫好声一片。

  然而,两个月后,事态发展急转直下。多家科研机构及生物学家通过实验证明,NgAgo基因编辑未能实现重复操作。

  质疑淹没了掌声,舆论风向旋即转变,不少媒体和网民纷纷聚焦于“学术造假”话题。

  10月10日晚,国内13位学者实名发声,公开他们“重复”韩春雨实验方法的结果:“阴性的”、“不工作”,其实验方法“让人怀疑”,并希望有关方面组织第三方介入。“韩春雨”事件进入舆论白热化阶段。

  微博@澎湃新闻于10月11日凌晨发布微博:“13位科学家实名呼吁对韩春雨启动调查:为了中国学界的名声”。

舆情分析:诺奖级学术成果遭质疑正面跟进回应是不二选择

  截至10月11日16时,该微博共被转发1500余次,获得评论与点赞近2500个。

  “NgAgo基因编辑技术”从被发现到被质疑

  NgAgo基因编辑技术,指的是NgAgo能对基因进行敲除、插入等改造工作。NgAgo被誉为第四代基因编辑技术,前三代分别为:ZFN,TALEN,和CRISPR/cas9。

  2016年5月2日,NgAgo基因编辑技术论文发表后,一系列荣誉也随之而来。

  尽管实验结果还未得到验证,韩春雨已从一介“三无”(“无名校身份”、“无名气”、“无职位”),摇身成为河北科协副主席、美丽河北最美教师,并获得100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荣誉。

  首次对“NgAgo基因编辑技术”提出质疑的,是打假专业户方舟子。七月初,方舟子在新语丝(xys.org)开始质疑这一工作的可重复性。

舆情分析:诺奖级学术成果遭质疑正面跟进回应是不二选择

  方舟子

  7月29日,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遗传学家Gaetan Burgio在其博客中公开了重复实验失败的细节,预示着这一争论正式走向国际化。

  此后,马德里的西班牙国家生物技术中心的遗传学家Lluís Montoliu、MRC中心(英国爱丁堡再生医学中心)的分子生物学家PooranDewari等多位国际、国内知名生物学家均对NgAgo提出质疑。

  面对各界质疑,发布NgAgo基因编辑技术论文的权威杂志《自然——生物技术》,将一份声明提交给了《Nature》新闻团队,并提及“数名研究人员”联系了该杂志并报告他们并不能重复韩春雨的实验结果,“该杂志随即表示将按照既定流程调查此事”。

  8月2日,河北科技大学作出的承诺:在一个月之内,韩春雨将采取适当形式公开验证,届时将有权威第三方作证。

  然而,河北科技大学的承诺日期已经过去整整40天,针对NgAgo的实验,却依旧没有任何实验室宣称能够重复,亦未见河北科技大学的后续声明。

舆情分析:诺奖级学术成果遭质疑正面跟进回应是不二选择

  8月8日,Nature正式发文:“关于‘诺奖’级别的基因编辑‘神器’NgAgo是否能替代CRISPR-Cas9的争论仍在急剧发酵。”

  令网友瞠目咋舌的是,在遭遇“涉嫌造假”风波后,8月9日,河北科技大学基因编辑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工程项目建议书依然通过了河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则同意”的批复,获得总投资2.24亿元的财政性资金。

  《自然》杂志最新回应,论文调查尚无最终结果,不排除有造假,或者实验失误的可能。

  韩春雨:“我为什么要自证清白?”

  “韩春雨事件”自发生以来,备受媒体关注,近期,仅澎湃新闻就发布了33篇相关报道和评论。

舆情分析:诺奖级学术成果遭质疑正面跟进回应是不二选择

  澎湃新闻关于“韩春雨事件”的部分报道标题

  据报道,北大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魏文胜分析“NgAgo基因编辑技术”现象,有3种可能:

  1.NgAgo技术是高效的基因组编辑技术,但国内外至少上百家实验室的效率为零,唯一可能是相关课题组隐瞒了关键的实验步骤;

  2.NgAgo技术能够工作,但是效率很低;而国内外至少上百家实验室的尝试为不工作,则课题组在论文中严重夸大了NgAgo的效率;

  3.完全不工作。

  对于第一种情况,魏文胜解释:“这是严重的学术不端。”

  面对多方质疑,韩春雨表示,只有在他们实验室培养的细胞中运用这套NgAgo系统,是有效的,但是他们购买的细胞系却重复不出同样的结果。

  随后,韩春雨发现其购买的细胞被支原体污染,并表示这可能就是问题所在。此外,韩春雨说,许多研究生可能实验做得太快而没有留意一些试剂。德国癌症研究中心的PhD学生Jan Winter对此表示异议,“我不认为这是个科学家都会做错的问题”。此前,Jan Winter经过几周内重复的实验,认为NgAgo无效果。

  韩春雨曾对《科技日报》称:“我为什么要自证清白,自己有病吗?”

  此外,韩春雨还说:“(实验重复失败的科学家)要是愿意实名出来,我们就让重复实验成功的人实名出来。”

  作为13名学实名公开者之一,魏文胜说,包括他在内的不少学者认为,“不能再拖了,必须要发声,要让国际科学界看到我们这个领域中国科学家的态度。

  公开表态的13名学者名单: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魏文胜,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教授熊敬维,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孙育杰,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王皓毅、李伟,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晓群,中科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劲松,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杨辉,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教授王立铭,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吴强,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李大力,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黄志伟,温州医科大学教授谷峰。

  舆论表示,实验重复失败的13名中国科学家已实名公开实验结果,表达诉求,韩春雨也应兑现承诺,公开重复实验成功的科学家名单。

  部分网友”种族性“评论遭批驳 舆论相信科学公证可证

  经过梳理,网友对”韩春雨“事件的观点大略可分为以下几种:

舆情分析:诺奖级学术成果遭质疑正面跟进回应是不二选择

韩春雨

  从媒体公布的韩春雨照片,部分网友质疑其“并不专业”。

  @遁世修缘说:“拿移液枪的姿势都不对…”

  @没起名的小鱼:“为什么不穿白大褂,带手套做实验呀?还老说别人的实验材料被污染?求真相。”

  否定官方及媒体急于褒奖颁勋的行为

  @劉不言:“应该追究的不是韩春雨本人,而是那些没有经过缜密验证就给韩授奖的颁奖单位,更不能少了那些一个劲鼓噪捧杀的媒体!”

  @灵犀谷主:“我是中国纳税人,严格来说,那2亿多经费里,有一块二毛五和我有关系。”

  支持权威部门开启调查

  @李李李柏明啊:“问了几个搞生物的博士,他们的观点基本都认为是造假了。因为就其发表的成果来说,前三阶段太简单,然后突然跳跃到最后诺贝尔奖级别的阶段,这本身就让人怀疑。加上全世界都没有成功的案例,这种情况下,开启调查是最好的方式。”

  @文天林医生:“面对质疑,韩春雨的回应显得顾左右而言他。如果可以重复,那就真刀实枪演示一下,保留所有证据来证明清白,只有你自己认为是真实的其他任何人(包括他自己)都无法重复的技术在科技上毫无意义。”

  部分网友讽刺网络“喷子”

  @杜冷丁的时候:“跟自己族人无关,这是对学术必须的态度,对知识的敬畏。如果这一点做不到,还有什么未来?”

  @焱Regulus:“评论里的都是长江学者么?学术上的事情,就不能交给学术圈判断?在这里搞群众审判,是什么意思?”

舆情分析:诺奖级学术成果遭质疑正面跟进回应是不二选择

  究竟韩春雨的NgAgo基因编辑技术真实与否,至今未能盖棺定论,舆论也从起初的观望,逐渐演变为“纳税人”的声讨。

  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教授吴强说,重复试验需要经费,如果韩春雨可以早点解开同行的谜团,也可以少浪费国家宝贵的科研经费。

  科学界的学术争论一直都存在,“反学术诈骗”的步伐从未停息。

  日本,作为中国一衣带水的邻国,科学技术创新名列世界前茅,其原因不仅在于对学术科研的大力支持,还有对学术造假、学术欺诈妥善严谨的处理态度。

  日本女科学家小保方晴子,曾宣称发现类似干细胞的多能细胞,但后期被认定造假。小保方晴子身败名裂,博士学位被早稻田大学取消,其导师不堪受辱自杀。

  综合网络舆论,面对“韩春雨事件”,最为普遍接受的方式是尽快启动学术调查,这是在保护韩春雨知识产权的同时,维护中国科学界声誉,维护纳税人权益的妥善做法。

  若NgAgo基因编辑技术经调查确认为真实,既能为韩春雨正名,又能为我国科学研究正声。若NgAgo基因编辑技术确实存在学术欺诈,韩春雨课题组应对此承担法律责任,剥夺因此研究所获殊荣;河北科技大学相关责任人承担相应责任;同时,在实验未经证实的情况下,急于划拨巨额经费的相关主管单位难逃问责。以此,展现我国科学界对学术诈骗的零容忍态度和严谨笃实的决心。

(责编:李静、朱明刚)

免责申明:本站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提供相应的资质证明,我们将于3个工作日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