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载入中...

当前位置:首页 > 舆情报告

寻找中国舆论治理“大逻辑”

内容摘要:与会专家认为,在利益诉求和价值观日益多元的社会舆论环境里,传统的舆论引导方式面临挑战,如何科学引导网络舆论成为亟待正视并解决的重要问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喻国明认为,要理解网络舆情生态机制中的关联性,保护舆论成分的多样性,促成网络舆论的自身成长和价值“涌现”。进行舆论治理需要超越单一维度的小逻辑,从社会舆论、社会心态和社会结构的整体框架中寻找系统性的大逻辑,为破解舆论治理难题找到求解的正确路径。”杨斌艳认为,民意是社会舆论这一意识现象的主导部分,但是舆论与公众意见不能简单地画等号,当民意从小到大,发展到比较自觉、系统、定型时,才会成为舆论。

关键词:网络舆情;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网络舆论;民意;社会舆论;社会心态;舆论治理;大数据传播论坛;杨斌艳;生态

作者简介:

  中国社会科学报广州11月28日电(记者李永杰)11月27日,第三届大数据传播论坛在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举办。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中国社会的舆论生态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与会专家认为,在利益诉求和价值观日益多元的社会舆论环境里,传统的舆论引导方式面临挑战,如何科学引导网络舆论成为亟待正视并解决的重要问题。

  “尊重舆论不等于顺从舆论。复杂的网络舆情和自在的网络舆论同样需要有选择地干预和引导,使公众表达渠道更为畅通,在多元发声的基础上凝聚更多共识。”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认为,当前非理性的网络舆论在新媒体语境下显得尤为突出,群体极化、网络暴力、网络谣言等层出不穷。这些现象对网络空间信息生产与传播秩序产生很大的冲击,而背后体现的个体情绪、社会情感值得深入探讨,这关系整个舆论形成过程中,公众参与讨论的理性程度,以及公众舆论能力的提升潜力。

  “体现复杂性的要求是当下网络舆情场治理的重中之重。”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喻国明认为,要理解网络舆情生态机制中的关联性,保护舆论成分的多样性,促成网络舆论的自身成长和价值“涌现”。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涛甫认为,对舆论引导而言,无法呈现真实民意则难以准确把握社会心态,看不清舆论背后的社会真相则无法进行有效引导。从社会舆论到社会心态再到社会结构,构成了中国舆论治理的三维框架。进行舆论治理需要超越单一维度的小逻辑,从社会舆论、社会心态和社会结构的整体框架中寻找系统性的大逻辑,为破解舆论治理难题找到求解的正确路径。

  “网络舆情不等于民意,舆论同样也不等于民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杨斌艳看来,当前“舆情”、“舆论”、“民意”这三个词使用频率非常高,但对三者存在误解和误用。“虽然中国网民已达7亿,但是并非所有网民都热衷于发表意见,且网上交流和讨论不一定都与公共事务有关,因此,将网络舆情等同于民意,存在较大偏差。”杨斌艳认为,民意是社会舆论这一意识现象的主导部分,但是舆论与公众意见不能简单地画等号,当民意从小到大,发展到比较自觉、系统、定型时,才会成为舆论。

  论坛由中山大学大数据传播实验室、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港澳与内地协同发展创新中心和广州市大数据与公共传播重点研究基地共同主办。

免责申明:本站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提供相应的资质证明,我们将于3个工作日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