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调研接地气小区改造奔宜居
原标题:人大调研接地气 小区改造奔宜居
志强北园改造过程中新修建了居民健身区域
2016年11月底召开的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31次会议上,副市长陈刚代表市政府作了关于“加强老旧小区管理和基础设施改造,改善居民居住条件”议案办理情况的报告。陈刚提到,目前本市老旧小区车位数量不足、适老设施缺失、电梯存在安全风险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
老旧小区改造是市人大2016年的一项重要议题,北京青年报记者跟随市人大代表多次进行实地视察,市人大还召开多次专题会议。老旧小区改造的难点在哪里?如何让老旧小区改造给居民带来更多“获得感”?
位于海淀区的志强北园小区是老旧小区中的典型代表,建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里面有多家产权单位。小区占地面积11.8万平方米,有楼房34栋,常住居民2418户,人口达6401人。社区内有中影公司、中国电影资料馆、星火小学、明天幼稚园等驻区单位,还有中石化、北京电影学院等12个产权单位的宿舍楼。
老小区的尴尬
“在家坐拥千万资产,出门面临诸多不便”
2012年,志强北园在全市老旧小区中较早启动了改造工程。在工程启动后不久,2013年5月,按照市领导联系基层点总体安排,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德印首次来到他负责联系的志强北园社区。
“大家是在家坐拥千万资产,出门面临诸多不便。”在考察完小区环境,与居民深入交流后,杜德印如此形容小区的现状和居民的诉求。在那次交流中,居民提出了不少改造诉求,如拆除违建、增加文娱场所、解决停车问题、整治地下群租房等,这些问题都被人大、街道记入改造工作计划里,并一一付诸行动,在2015年至2016年间完成了志强北园老旧小区改造工作。
日前,北青报记者来到该小区,进入小区门,就看到了新刷成砖红色和白色的墙体,道路边整齐停放着私家车,三五居民在健身区域悠闲地下着象棋,处处透着老旧小区被修葺一新的新气象。谈起小区改造前的景象,在此居住了20多年的王大妈说:“小区之前至少有90户居民搭建了违建,大家都‘敢怒不敢言’。”
改造难的症结
“政府出钱出力还得求着居民改造?”
2013年以来,杜德印多次到志强北园查看改造情况,调研发现,在老旧小区改造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难题是“群众工作难做”。一位相关部门负责人就曾嘀咕,“政府出政策出钱,不用居民花钱,但还得求着他们同意改造”。事实上,近年来市人大代表对本市老旧小区改造进行了多次实地视察,发现这个问题不同程度存在。
症结在哪里?市人大对志强北园和全市其他改造工程进行调研发现,居民改造意愿不强的原因是改造工作本身听取居民意见不够。志强北园一层房屋没有阳台,大多住户私搭违建,不少居民希望能拆掉违建,扩大停车位和绿化面积。了解到居民的需求后,在市人大常委会推动下,社区“两委一站”工作人员积极配合街道开展拆违工作,通过努力,志强北园拆除了全部340处7261平方米违建,并将部分地方恢复绿植,改建停车场。拆违完成之后,政府投入3000多万元,为具备条件的17栋楼152户一层住户统一加建了与楼上齐平的阳台,既不影响占地又解决了一层住户无阳台的问题。
改造的破题
腾退空间用于养老等群众的迫切需求
为让改造更契合居民实际需求,市、区两级人大先后围绕志强北园调研不下十次。调研结果显示,以志强北园为例,老旧小区改造要疏解不能为居民服务的经营性功能,要让小区回归居住属性。
于是,志强北园社区“两委”盯上了5处被用于群租的地下室,先后腾退地下空间,疏解人口,将其中一处地下室变成为居民提供教育、健身服务的基地。北太平庄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张兵介绍,地下空间腾退后,社区引入第三方机构进驻,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优惠享受上述服务。北青报记者日前进入地下室发现,环境十分整洁宽敞,很难和群租地下室联想起来。
如何让老年人有生活舒适的“获得感”?北太平庄街道收回志强北园社区内面积近320平方米的出租房屋,建立志强北园居家养老服务站,目前正在进行加固装修,计划2017年年中投入使用。据介绍,这个服务站能实现老年餐桌、日间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功能,将为辖区内有需求的老年人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
制度改革的试水
引入社会资本和物业管理
在改造中,志强北园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和改造后引入物业管理两个方面,探索制度改革。
尝试引入社会资本方面,转变了传统的行政运行方式,把腾退空间作为引进社会投资和支持社会组织发育的资本,在满足居家养老、休闲健身、停车服务等基本公共服务中,与企业合理分担成本,并支持其在部分高端服务和满足个性化需求中获取合理利润。此外,海淀区把志强北园作为准物业管理的试点社区,给予政策指导与资金支持,落实了社区进行卫生、治安、绿化、停车管理专项准物业管理。社区通过居民会议成立了社区居民自管会,强化社区民主自治,充分调动了社区居民、社区组织参与社区管理的积极性,实现了社区共同治理。
一位相关负责人介绍,现在宜居问题已经上升为老旧小区改造中群众的主要诉求,老旧小区改造应该以完善居民小区服务功能、方便人民群众生活为目标。
2016年,杜德印再次来到志强北园查看改造成果。他表示,老旧小区要大力发展服务社区的专业民办非企业机构,疏解经营性功能,增强服务性功能,综合解决停车难、服务设施短缺、基础设施老旧、文化健身场地缺乏等一系列关键问题,这些尝试为老旧小区改造探索出一条改革新路。
摄影/本报记者 魏彤
观察
志强北园样本的借鉴意义
志强北园改造中的一些探索,比如改造前摸清居民的真实需求制定改造方案,改造引入社会资本解决资金困局,改造后引入物业管理等,正在成为本市老旧小区改造的破题思路。在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31次会议上,对于老旧小区增加停车位、增设电梯的资金筹措问题,市住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吸引社会资本进入,采用政府支持、企业投资、收益业主付费的模式解决筹措资金问题。
陈刚表示,老旧小区改造将坚持基层组织、居民申请、市场参与、政府支持的方式来实行。现在宜居问题已经上升为老旧小区改造中群众的主要诉求,这些事恰恰花钱最多,矛盾点也最多,这些都涉及体制机制要改革,要有统一的规划和综合的政策,特别要处理好政府、市场、社会、居民的关系。
一位相关负责人介绍,老旧小区改造应该以完善居民小区服务功能、方便人民群众生活为目标,疏解居住小区非居民服务功能,改造内容不能局限于抗震加固和节能保温,而是满足居民需求进行改造,还应该引入社会资本,这些改革和尝试都有推广价值。本版文/本报记者 李梦婷 李泽伟
(责编:孙红丽、伍振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