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舆情回应不仅在于快 更在于有效
人民网9月13日电 由人民网主办、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承办的2016年政务舆情回应座谈会,在北京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举行。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原主任王惠出席座谈并做《舆情回应不仅在于快 更在于有效》的主题发言。
近年来,中央多次下发有关舆情回应、信息公开的文件,今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在政务公开工作中进一步做好政务舆情回应的通知》的61号文件,暗含进一步督促各级政府落实之意。
舆情回应不能仅停留在“快”的层面,通常讲的舆情回应的“第一时间”在王惠看来不是一个长度,而是一个概念。如王惠所言,如果官方没说话谣言先出,那就算三个小时内回应都是迟。反之,如果说你说了,而舆情没什么, 20个小时也不算迟,所以快和慢不是一个长度的问题,而是一个态度的问题,是你能不能抢先在舆论最潮头让别人跟随你。现在之所以提出舆情回应这个问题,是因为网民跟随的不是政府的声音,而是跟随 “网上的杂音、噪音”,缺少我们权威部门的一锤定音。鉴于此,王惠指出舆情回应的速度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有效。
对各级政府而言,政务舆情回应已经没有退路,一方面中央有要求,另一方面群众有期盼,同时这也是各级政府自身工作需求。对于如何进行政务舆情的有效回应,王惠从三方面做了分享。
一、精心精准策划。王惠从四个维度对策划进行了阐述。
第一,策划设置议题的问题。谁设置议题谁就能引导舆论,谁就会被老百姓跟随,而我们现在政府的信息很少被跟随。而恰恰那些不负责任的谣言、质疑经常被跟随,因为政府不策划,人家策划了;
第二,主动发布时候必须策划。在新闻发布会中,如果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策划,极容易导致负面舆情的产生,天津火灾爆炸发生后召开新闻发布会,由于缺少相应的策划,引发了次生舆情灾害;
第三,策划精准解读。要善于把为老百姓着想的政策、条例做精准解读,从而拉近与民众距离,而不是等到民间解读出来之后,再被动解读;
第四,一旦舆论纷乱更不会策划。面对纷杂舆论,不少政府只能把头藏起来让别人打,打到人家不愿意打的地步才结束。
二、充分准备有效回应。不打无准备之仗,舆情工作何尝不是如此。王惠认为充分有效的准备至少包含以下几方面:
第一,媒体关切。你不知道舆论的关切,你怎么去回应它呢?天津的发布会引发舆情灾害原因在此:他根本就不知道媒体、网民在关切什么,面对提问什么都答不上来,因为他根本不知道人家的关切;
第二,要有正面信息。每一个部门都应该有一个正面信息清单用来引导舆论。重要的问题要有口径,而不是张口就来,老百姓要求你高水准地表达;
此外,我们应该有足够的支持材料,包含图片、图表及一些必要证据,这些东西都是要在媒体互联网关切我们之前就应该准备好。
三、做好相关研究工作。
第一,要研究与媒体打交道中的重要原则和环节。哪些能说哪些不能说,这个是我们现在回应关切的时候最大的问题,很多领导干部说错话就是因为他根本不研究哪些该说哪些不该说,张口就说,这是一种高度的不负责任。要做到谁的事情谁来说,要跟谣言争夺时间,抢在谣言之前主动说,发布方式上要做到全媒体、全覆盖,信息发布要从手机到传统媒体实现三阶段传播;
第二,要研究如何让媒体感兴趣并报道。现在我们的话经常不被媒体报道。老百姓的话生动有趣,我们的话枯燥无味。我们给出的核心信息媒体是不是关切?老百姓是不是关切?如果是那会被用。第二我们给出的事实,这个东西是不是能够有说服力,让人家觉得这个东西必须用,我们给出的典型故事是不是吸引人的眼球,我们给出的有效数字是不是能给出支持,我们的生动语言是不是能给媒体做标题?
第三,要研究如何确保安全不说错话。说错话的人因为不知道在传播的过程中有风险,所以导致了舆情的产生。现在我们研究了很多,有多少人能告诉我们,当你在传播政府信息的时候,你有什么风险?当正面消息传播有什么风险?负面的有什么风险?有多少?能不能把它量化?很遗憾,没有人做;
第四,要研究如何形成一盘棋不矛盾。处置负面舆情时,不少人用着自己的小九九在那儿说话,不是站在全局的角度,只是把部门利益说清楚。当下缺少那种站在全局为我们政府、为我们党的形象考虑意识,需要形成一致口径的时候却没有一个良好的、畅通的的沟通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