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应政务舆情应成为政府部门必修课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政务公开工作中进一步做好政务舆情回应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指出做好政务舆情回应日益成为政府提升治理能力的内在要求。政务舆情回应是政务公开题中应有之义,应成为各级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必修课。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指出,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新型传播方式不断涌现,政府的施政环境发生深刻变化,舆情事件频发多发,积极主动回应政务舆情应成为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制度化、常态化的工作。
舆情是民情的体现。随着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人民群众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度在不断提升。不论各级政府是否做好准备,舆论博弈已经转移到了信息透明的媒体平台上。近几年来个别地区的群体性事件不断地冲击着人们的眼球,引发舆论的关注,有的发展成为重大舆情事件。为避免“塔西佗陷阱”,必须改变以被动的姿态面对政务舆情的局面,政府部门应该主动面对已经发生的政务舆情,而不是被动接受。只有主动、积极回应,才能化危为机,才能挽回政府公信力。那种以低调为理由,刻意回避网络的想法,是典型的“鸵鸟心态”,是不足取的。
网络舆情不是洪水猛兽,要以自信和坦诚的心态看待政务舆情。在移动互联时代,以往应对网络舆情“捂信息、躲媒体、熬时间”的那一套做法,已经不管用了。目前,拥有9亿用户、1000多万公众账号、日均发送160亿条的微信,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移动社交应用。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h5等的强势崛起,使我国移动互联网成为全球最热的“掌上舆论场”。当今社会,透明化、公开化、监督化已经成为政府执政的基本环境,政务舆情变得越来越复杂。对政府工作,“我不自信,谁能信之?”及时回应政务舆情,不仅能为政府部门赢得主动权,而且还可以赢得宝贵的时间,不会让谣言满世界跑。
回应政务舆情必须快而准,应当下足功夫、讲究方法,得到及时、妥善、有效的处理。舆情每天都在发生,而且就有可能出现在我们眼前。面对政务舆情,我们应当怎么办?《通知》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对涉及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的政务舆情,要快速反应、及时发声,最迟应在24小时内举行新闻发布会,对其他政务舆情应在48小时内予以回应,并根据工作进展情况,持续发布权威信息。信息公开是通向消解政务舆情的最终道路,也是进行坦诚、理性、全面互动的基础,最终有助于达成相互间的理解,从而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回应政务舆情,必须彻底摒弃“自己不说别人说、政府不说百姓说、媒体不说网民说、国内不说境外说”的做法,要主动争取主流舆论支持,通过主流媒体放大主流舆论,使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不断重叠,提高主流媒体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增强主流媒体的舆论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