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载入中...

当前位置:首页 > 舆情总结

公共事件为何频遇舆论“跑偏”

  在一个健康的舆论环境中,单一具体事件上升为公共舆情事件,事件背后的深层社会问题往往是舆论关注的焦点。围绕公共事件暴露出的社会问题,各种观点博弈、交锋,客观上推动了社会治理能力的进步。然而,现实中不少公共舆情事件却频繁遭遇舆论“跑偏”,有时对事件暴露出的社会问题,或是视而不见,或是关注重点偏移,热衷讨论事件衍生出的边缘性话题。

  真相未至 舆论场已“一地鸡毛”

  “上海女因一顿饭逃离农村男友家”事件中,上海人“歧视”外地人、上海人“嫌贫爱富”等地域歧视话题引发不少异地网民之间的争议、骂战;女子酒店遇袭事件,舆论关于公共安全的讨论声音一度被“单身女子如何自救”的大量技术帖盖过。更有不少网民爆出狗血剧情,称当事女孩已与酒店方和解,以致于不少不明真相网民被激怒;雷洋案件中,全民参与讨论嫖娼细节,道德论吸引了不少网民目光,忽视了对雷洋之死真相的关注。

  与大量舆情反转案例相似,真相到来之前,是舆论场中“羊群效应”高发的一段时间。关于舆情事件进展的任何信息,都可能被视为有效信息加以传播。“羊群效应”滚雪球式发展的结果就是:真相未至,舆论场已“一地鸡毛”。

  自媒体传播:速度≠真相

  自媒体传播具有多样化、草根化和情绪化的特征,这些特征使得自媒体在公共舆情事件发展初期,比传统媒体具有更强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近年来发生的公共舆情事件,或多或少都有自媒体的身影,从事件发酵到传播再到舆论高潮,自媒体在其中扮演了重要作用。然而,自媒体传播是一把 “双刃剑”。自媒体在传播快速的同时,存在着内容方面的先天缺陷。相较于纸媒、电视等传统媒体,一些自媒体传播内容的可靠性、真实性、客观性较低,甚至不少舆情事件的谣言就来自于自媒体,加上自媒体内容编排灵活,文字更具煽动性,对不少网民产生了误导。

  标题党致舆情失焦

  虽然标题党已被业界所不齿,但不可否认的是,标题党从未远离我们。当前,随着媒体商业化竞争加剧,受众群、点击量成为不少媒体争抢的资源。为了满足网民的猎奇心理,制造轰动效应,不少媒体不惜有意裁剪事实、断章取义制作标题,以此吸引网民关注。一些舆情事件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吸引舆论,甚至舆论关注点发生偏向,遭遇舆论跑偏,标题党对公众的误导是重要因素。

  公众话语娱乐化,边缘话题喧宾夺主

  当前,公众话语娱乐化成为一种趋势。一方面,无论是电视荧屏,还是社交网络领域,娱乐新闻占据了大量篇幅。如果说一定的娱乐化倾向反映了舆论场的多元需求,那么过度娱乐化则会挤压公共话题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在这种趋势下,网民不去关注公共舆情事件本身的公共话题,而是抓住公共话题衍生的边缘话题,进行娱乐化的消遣,以此吸人眼球。当一件严肃的公共事件被过度娱乐化之后,事件的核心要素被稀释,边缘话题成为舆论关注重点,事件遭遇舆论“跑偏”也就可想而知。

  “标签化思维”加大认知隔阂

  舆论场“从来不缺激烈的批判,但却少有理性的批评”。当前,“标签化思维”在公共事件中大行其道,轻率根据某个人的群体身份而下定论,“标签化思维”很容易使得认知与现实产生偏差,把认知引向了错误的方向。

  综观近年来在众多公共事件中出现频次较高的“标签化”词汇,譬如“官二代”“富二代”“教授”“中国式城管”“无良医生”“碰瓷大妈”等,这些带有原始色彩的思维认知加剧了公共舆情事件的处置难度。尤其是在涉公权力部门的公共舆情事件中,由于此前一些地方在舆情事件处置中存在实体或者程序的瑕疵,透支了公信力,一旦爆发舆情事件,不少网民对政府行为的潜意识反映便是“护短”“不信任”等。当标签化思维先入为主时,舆论走势往往已经偏离了正常传播轨道。许多舆情事件之所以出现舆论反转就是“标签化思维”在作祟。

新华网舆情分析师 徐延吉

免责申明:本站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提供相应的资质证明,我们将于3个工作日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