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苗阜:作品拿到天津检阅 说相声不是凑段子
相声演员苗阜接受前沿记者专访
苗阜为观众签“福”
天津北方网讯:苗阜这个春节有点忙,各地卫视台的春晚总能看到苗阜的身影。鸡年春晚的重点人物非苗阜和王声莫属,据网友的统计,苗阜王声在17台春晚上亮相,实力霸屏春节档。天津卫视的春晚,也自然少不了苗阜的身影。来曲艺之乡演出,苗阜自然是有备而来。对于央视春晚的语言类节目,苗阜也有自己的见解。
“来天津相当于汇报演出”
来天津演出的相声演员,无不都打着十二分的警醒,不是因为天津的观众挑剔,而是因为天津的观众都“懂行”,相反的,“懂行”的观众都很包容,“小失误”、“小插曲”观众一笑了之,但他们不能容忍你不认真。作为“陕派相声”的中坚力量,苗阜与王声合说的相声段子里,陕西文化的厚重底蕴总是信手拈来,来到天津演出,他们更是有备而来。“咱们天津人懂相声,我们在外地演出,会根据他们当地的表演形式,可能会创作一些现场更热闹一点的东西,但是,回天津我们更希望找一点人物性格方面的相声。因为咱们天津人懂,能听出当中小细节以及味道。所以,我们也希望多回咱们‘曲艺之乡’演出。第一,是向‘曲艺之乡’的父老汇报;第二,希望观众朋友们给我们提出更宝贵的意见。让我们更好的提高,更好的发展。”
相对与央视春晚,苗阜是天视春晚的常客,天津的观众更了解这位来自陕西的相声演员。“天津观众更接受‘讽刺相声’,每次来我们都会针对不同地域的观众特点来准备我们的节目。来天津演出对我们来说就是受检阅的过程,观众总是很热情,让我们也很感动。”
苗阜与搭档王声在2017年天视春晚上演出
“说相声不是网络上摘几个段子凑一起”
苗阜被赋予了很多身份:相声演员、主持人、影视剧演员、同时也是“丝路春晚”的语言类节目总导演。用苗阜的话来说,其实他本身是个话剧演员,“青曲社”是苗阜和王声建立的相声社团,主持《苗阜秀》相当于留一片属于自己的阵地,但是真的如果要参加真人秀这样的综艺节目,他本身还是拒绝的。“身为相声演员,我们生活所需一切都取自于相声,最后却只自顾自的去破坏它,我觉得这是对相声这门艺术的不负责任。”随着对市场的观察,以及与朋友之间的沟通,苗阜一直在做着新尝试,利用网络传播,利用电视机顶盒将相声送进千家万户,在此之后,苗阜对于传统艺术的弘扬有着更多的创新想法。“我们正在策划一档纯相声的节目,当中会有传统相声的展示,也会在此基础上发展。我一直坚信‘先继承在发展’,连继承都继承不下来,还怎么谈发展呢?”
2016年,中国文联文艺工作者职业道德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大会上公布了全国各地五十位文艺工作者担任首批委员名单,苗阜便在其中。当时苗阜说了一句话:“任重道远,砥砺前行!”,足见他对相声的热爱,和弘扬传统艺术的决心。今年是青曲社十周年了,十年来,苗阜的团队坚持在老曲艺精髓的基础上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希望能发挥年轻的优势,努力让相声、曲艺这些传统的艺术在年轻人中流散开来,从节目内容,节目形式,受众人群各方面让曲艺年轻化,成为一种时尚,一种潮流。“但是,我们希望说相声,而不是说段子。它得有人物,有性格。我们如果从网络上摘几个段子,也方便,也简单,但是,如果都这样下去,相声就完了。”
苗阜、王声在天津人气颇高
“春晚舞台很棒,但有时候并不适合传统意义的相声表现形式”
2014年的央视元宵晚会上,苗阜与王声表演的相声《学富五车》受到了关注,2015年央视春晚上表演的相声《这都不是我的》也广受好评,节目播出后,由于讽刺尺度大,该节目被观众视为“三十年来讽刺尺度之最”,同时也被观众称赞为30年春晚最好看的相声。2016年,苗阜依然向春晚节目组提交了作品,参与了多次彩排的作品最终还是没能登上春晚舞台,让很多观众非常遗憾。对于央视春晚,苗阜一直很低调,“央视春晚不到最后一刻都有可能被毙掉,我只能说我们尽全力创作表演,其他的就不是我们能控制的。”
春晚作为国内受众人数最多的晚会,它的造星能力、传播能力毋庸置疑。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手段的翻新以及晚会的整体安排效果,语言类节目从以往的占据半壁江山慢慢退下舞台,并且开始寻找新的表现形式来自我突破。苗阜对春晚的舞台给予了十分的肯定,但是对于传统艺术的展现,他还是有着自己的想法,相声节目能够在春晚上出彩,必须要有突破要有创新:“实话说,我有一种感觉,央视春晚,有时候已经不适合传统意义的相声表现形式。从语言类节目来看,小品的包装手段越来越多。过去的老先生讲话,搞笑是小品的手段之一,但是搞笑是相声的唯一手段。所以,这对相声来说,有时候很艰难。在相声创作上,也有很多问题,就俩人在那干说。记得有一次,更冯巩先生聊天,他说还是你们年轻,俩人站那就敢给人说相声。可是,也挺艰难的。我们从四月份开始,不停的改,因为现在各方面的要求,又不能夸张,又不能过于荒诞,要接地气,要符合生活,这对相声来说,就更难了。”
与春晚失之交臂固然遗憾,但是对相声的热爱,以及不断的思考和创新,是苗阜不会停下的脚步。(前沿新闻记者王子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