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建岳:银行实现普惠金融必须通过创新驱动来实现
和讯银行消息7月7日,广发银行董事长董建岳在“2016年中国银行业发展论坛”上表示,在银行业转型和突围的关键阶段,普惠金融不仅是银行履行社会责任的应尽义务,也是银行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普惠金融”既要“普”,又要“惠”,其中“普”是数量维度的要求,“惠”是质量维度的要求,两者缺一不可。“普惠”必须紧贴时代的变迁,对接普通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挖掘身边无处不在的金融服务需求,而这一切必须通过创新驱动来实现。
另外,他表示,发展普惠金融要有三个条件:第一,要有服务普罗大众的情怀。第二,要有卓越的风险控制技术。第三,要有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大家好!本届论坛的主题是“转型与突围”,潜台词就是,当前银行业面临内外部重重挑战,非常迫切地需要“转型与突围”。
然而,挑战并不是绝对化的,而是结构性的。以当前国内经济运行为例,“企业产能过剩”与“居民部分需求无法满足”的情况并存,“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与“金融市场资产荒”的现象并存,“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与“房地产、大宗商品等部分资产价格有所反弹”的现实并存。在银行服务维度,同样存在结构性问题,银行业“部分领域同质化竞争严重”与“普惠金融潜力空间巨大”并存,我国通过金融机构借款的成年人比例不足10%,远低于20国集团平均水平。路漫漫其修远兮,构建更为有效完善的普惠金融供给体系,需要各位同仁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近年来,政府、监管机构鼓励发展普惠金融,去年12月31日,国务院出台了“普惠金融五年规划”,确立了推进普惠金融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和保障手段。以往,一提到普惠金融,往往想到的只是扶贫、“三农”等关键词,以及特殊群体服务、弱势群体帮扶等专项工作,当然,这些工作都非常重要!但普惠金融的面应该更广。在银行业转型和突围的关键阶段,普惠金融不仅是银行履行社会责任的应尽义务,也是银行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借此机会,我就如何“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普惠金融”谈一些看法,供大家参考:
“普惠金融”顾名思义,就是既要“普”,又要“惠”,其中“普”是数量维度的要求,“惠”是质量维度的要求,两者缺一不可。“普惠”必须紧贴时代的变迁,对接普通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挖掘身边无处不在的金融服务需求,而这一切必须通过创新驱动来实现。
我要谈的第一个观点是,怎样才能做到“普”。个人认为至少包括三方面的内涵:
一是“广覆盖”。通过科技创新,让银行服务覆盖到更广泛的人群。物理网点是银行服务渠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往往会面临“最远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并存的问题,即:对于个别较为偏远的区域,银行网点覆盖不到;而对于网点密布的区域,银行服务到达率不尽理想。比如我们今天所在的金融街(000402,股吧),,银行扎堆,但不少上班族白天工作很忙,无暇去银行,晚上下班后,银行网点已停止营业。受成本、管理、安全等因素制约,银行不可能无止境地通过扩张网点数量和延长营业时间来解决上述两个“一公里”问题。可喜的是,通过科技创新,能大幅提升银行服务渠道的覆盖面。一方面,可以对网点进行智能化、轻型化的改造,运用“远程视讯柜台”实现24小时无人值守、有人服务,布局社区银行、智能网点,实现银行有形服务渠道低成本、高品质的延伸。另一方面,丰富线上服务模式,以多元化电子账户体系为基础,通过直销银行、手机银行等新渠道,打破藩篱,引导行内外客户便捷使用线上渠道,降低金融服务对有形渠道的依赖。现在广发银行有四分之一的网点铺设了VTM,客户全天候均可以通过远程柜员办理复杂业务;电子渠道交易替代率超过96%,绝大部分业务可以通过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电子渠道完成。
二是“低门槛”。通过产品创新,减少客户获得银行服务的限制条件。出于审慎经营和风险防范的考虑,银行在提供金融服务时,会设定一些门槛和审批要求,这种情况在银行资产和负债两端都存在,也间接导致了金融服务的普及性受到一定制约。在资产端,突出表现为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近年来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这种情况已有明显改善,包括广发银行在内的多家银行在发展小微企业贷款时,正从主要依赖标准财务信息判断企业经营情况,向大量运用非财务信息多维度评估转变;从主要依赖固定资产抵押物发放贷款,向提供信用贷款、股权融资等多种融资模式转变。今年3月,广发银行对小企业“捷算通卡”进行了特色升级,基于大数据分析,推出“主动送贷上门”的融资服务功能。大家或有疑问,小企业贷款是不是不良率偏高?广发银行实施小企业业务专营机构管理,我们有三分之一的网点设立“小企业金融中心”、专门做小企业业务,通过一套有效的风控技术和流程,不良率低于全行平均水平;其中,根据大数据分析主动送贷输血的小企业客户,由于这些客户在我行做结算、我行掌握其真实交易结算数据,迄今为止几乎没有不良。我相信,未来小微企业获得银行贷款会越来越容易。在负债端,突出表现为对居民理财投资渠道的限制。近年来老百姓(603883,股吧)的理财意识越来越高涨,特别是在利率下行期,大家都在寻找风险可控、收益可观的投资渠道,银行作为理财市场中流砥柱的作用日益凸显。但传统理财产品有刚性门槛,比如银行自研理财至少要5万,信托类产品甚至单笔超过100万,让不少大众客户望而却步。在负债端降门槛,有赖政策与时俱进,也需要银行加快创新步伐,开发更多适合草根一族的产品,比如兼具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的“智能存款”产品,“1分起投”的网络金融产品等。广发银行的“月光宝盒”APP就提供了方便灵活的低门槛投资渠道。
三是“高频率”。通过流程创新,让常用的基础金融服务需求最大程度得到满足。普惠金融面向的客户群体,其金融需求一般具有单笔金额小、使用次数多的特点,比如老年人的养老金代发、农民工的转账汇款、小微企业的小额借贷等等。银行须进行科学的流程设置,优先满足客户最常用、最普遍的基础需求,比如在网点柜面的窗口动态调配、电子渠道的菜单界面优化等方面,向基础金融需求倾斜,同时,银行工作人员应积极引导客户使用资金归集、产品定投、手机银行免费转账等功能,降低客户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这样,有利于银行与客户建立高频度的服务联系,深度挖掘客户需求,为提升服务品质创造条件;同时,也有利于银行实现金融服务的快速推广复制,形成规模效应,为实现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普惠普惠,谈完了“普”之后,我的第二个观点是,如何才算“惠”?也包括三方面的内涵:
一是“实惠”。银行提供金融服务,归根到底是要给客户的生产生活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银行在产品设计时必须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实施模式创新。在研究自身盈利模式的同时,也考虑如何给客户带来实惠。比如,几年前我在北京的一些专业市场调研时了解到,很多做小生意的客户,每次需要资金周转的时间只有两三周甚至几天,但银行贷款的期限一般是三个月甚至半年以上,这样客户融资就会出现“贷长用短”,增加成本负担,于是我们根据客户需求推出“一次审批、循环使用、随借随还、按天计息”的经营性贷款产品,借一天的钱只需要付一天利息,既方便,又节省成本,一旦获得银行的授信额度,“银行的金库就是客户的钱袋子”,在额度内随时想用就用,深受客户欢迎。
二是“优惠”。普惠金融的主力客户群大多议价能力和成本承受能力较弱,银行在提供金融服务时不能简单按照“一单、一事、一了”的即时成本进行定价,而是要开展管理创新,动态评估投入产出的长期趋势,结合客户的实际情况给予一定的优惠甚至补贴。这不仅是银行资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实际体现,也有利于通过“以量补价”提升整体规模。比如,提起“广发信用卡”,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优惠多”(每周五广发分享日“买一送一”等等),确实我们每年都投入巨资开展各种优惠活动。这些投进去的真金白银不仅让我行赢得口碑、增加了业务量,还让客户真切地感受到,用广发卡能够获得更多优惠。
三是“互惠”。普惠金融是银行业转型发展的一片新蓝海,是银行从“竞争白热化”到“占据空白点”的理性抉择,会有越来越多的银行参与其中。普惠金融的“广泛性”和转型发展的“差异性”并不矛盾,良好的金融生态应该如同适度错位、分道明晰的高速公路,各家银行并行不悖、各富特色,普惠金融的巨大市场空间也为各家银行提供足够宽广的车道。有人担心银行都重视普惠金融,着力发展小微金融、消费金融等业务,会不会从过去垒大户的同质化转变为普惠金融的同质化。我认为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银行要推进战略创新,坚持差异化的特色定位,运用差异化的服务手段,实施差异化的管理方法,根据自身的业务特长、区域摆布、风险偏好、收益诉求等实际情况,对普惠金融客群进一步细分和深挖,在惠及广大客户的同时,找到适合银行自身的商业模式和盈利增长点,力促普惠金融的商业可持续!
发展普惠金融,个人认为要有三个条件:第一,要有服务普罗大众的情怀。第二,要有卓越的风险控制技术。第三,要有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放眼未来,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和科技的日新月异,银行业的具体服务形态可能发生难以想象的变化,但广发银行普惠金融的“初心”不变。我的发言就到这里,恳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