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载入中...

当前位置:首页 > 形象展示

境外媒体:中国国际电视台开播 将重塑中国海外形象(全文)

(原标题:境外媒体:中国国际电视台开播 将重塑中国海外形象)

参考消息网1月1日报道 境外媒体称,央视网报道,在中国国际电视台(中国环球电视网)开播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来贺信,代表党中央致以热烈祝贺。

据香港星岛环球网12月31日报道,习近平在贺信中指出,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当今中国是开放的中国。中国和世界的关系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中国需要更好了解世界,世界需要更好了解中国。

习近平强调,中国国际电视台(中国环球电视网)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新闻立台,全面贴近受众,实施融合传播,以丰富的信息资讯、鲜明的中国视角、广阔的世界眼光,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世界认识一个立体多彩的中国,展示中国作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良好形象,为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美联社12月31日报道称,中国国家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将其国际电视节目和数字形式进行重新包装,更名为“中国国际电视台(中国环球电视网)”,以巩固其在全球的影响力。

报道称,中央电视台12月30日推出了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品牌下的几个新手机应用。中央电视台说,此举是为了“整合资源,适应媒体融合趋势”,将外语频道、视频内容和数字媒体集合在一个新的集团内。

中央电视台12月31日公布了国家主席习近平的贺信,他在信中要求新成立的中国国际电视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世界认识一个立体多彩的中国,展示中国作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形象。

报道称,中国政府长期以来抱怨西方新闻媒体控制着国际话语权,于是近年来投入大量资金来提升自己的影响力和左右全球舆论,中央电视台是其先锋之一。

中央电视台拥有英语、阿拉伯语、法语、西班牙语和俄语频道,在华盛顿和内罗毕有制作中心。

中央电视台官员说,这次重新包装不会影响中央电视台的国内业务。

不过这次面向国际的改装涉及面很广。中央电视台的国际新闻广播将打上CGTN标识,CGTN已经推出了两种新的智能手机应用:一种主要内容为新闻报道,一种为直播。中央电视台在一系列社交媒体上的账户一夜之间全改为CGTN,这些账户针对的是国际受众。

报道称,过去的一年,中国加强了对国家媒体的控制,同时重申了它们作为政府喉舌的核心使命。

中央电视台和官方的新华通讯社近年来积极扩张。它们承担着双重使命:成为全球有信誉的重量级传媒,同时继续发挥作为共产党宣传机关的作用。

它们还派出众多记者,每天从世界各地进行报道,包括中东、拉美和非洲。而西方媒体在这些地方的采访报道因预算减少而正在收缩。

另据路透社12月31日报道,中国最大、最重要的电视台中央电视台说,在元旦来临之际,它将启动一个新的全球传媒平台,以帮助重塑中国在海外的形象。

央视网12月30日晚发布消息说,这个新的多语种媒体集群由六个电视频道、一个视频发稿通讯社和新媒体机构等组成。

报道称,中国一直在利用“软实力”策略来扩大其全球影响力,比如创办新的英文媒体,听取国际公关公司意见来调整其品牌战略。

国家主席习近平2月曾指出,国家媒体要集中讲好中国故事,具有较强国际影响。他说,新闻舆论工作要牢牢坚持党性原则,“牢牢坚持正面宣传为主”。

境外媒体:中国国际电视台开播 将重塑中国海外形象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2016年12月31日,在中国国际电视台(中国环球电视网)开播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来贺信,代表党中央致以热烈祝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出席在北京举行的开播仪式并讲话。刘延东、刘奇葆出席开播仪式。新华社记者鞠鹏摄

下一页:中国形象研究中心在上海交大成立

【延伸阅读】中国形象研究中心在上海交大成立

中新社上海12月8日电 (记者 许婧)国际媒体眼中的中国形象是怎样的?如何架构国家形象研究的数据挖掘?12月8日,“中国形象研究高端论坛暨中国形象研究中心成立仪式”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

中国在国际上存在着中国真实形象和西方主观形象的一定“反差”,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他塑”而不是“自塑”,国际话语权仍处于较弱势的地位。迄今为止,学界尚未获得关于中国形象及其成因的全面而客观的认识。

全球化和中国崛起提供了塑造新的中国形象的历史契机。上海交大外国语学院院长胡开宝教授表示,中国形象研究涵盖世界主要国家对中国形象的认知,涉及翻译学、语言学、计算机科学和传播学等,因此开展基于语料库的中国形象研究,深度分析中国形象的具体特征和成因,显得十分必要。

鉴于此,上海交大中国形象研究中心成立后,依托上海交大外国语学院语料库翻译学和语料库语言学的学科优势,将发挥多学科合作研究优势,开展跨学科中国形象研究。

该中心的主要研究领域涵盖中央政治文献及其外译与当代中国形象构建研究、现当代中国文学作品及其外译与当代中国形象研究、国外学术文献中的中国形象研究、国外主流媒体中的中国形象研究等。

当天,来自中国外文局、英国杜伦大学、澳门大学和上海交大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齐聚上海,围绕中国形象研究展开深入讨论和交流。

澳门大学教授李德凤从翻译学视角入手,考察“中国梦”的英译在国内外英文媒体上使用的差异,指出该词的英译对中国文化价值观传递的启示。上海交通大学葛岩教授在社会认知心理学视角下,介绍如何采用数据挖掘方法摆脱国家形象建构中“他塑”和“自塑”的认知论困境。(完)

(2016-12-08 14:48:02)

下一页:外媒:中国在APEC峰会彰显负责任大国形象

【延伸阅读】外媒:中国在APEC峰会彰显负责任大国形象

参考消息网11月22日报道 外媒称,就在奥巴马为那些他心目中最重要的政策遗产辩护时,中国利用APEC峰会的机会,把自己塑造成地区最重要的自由贸易支持者。

据英国《金融时报》网站11月20日报道,奥巴马的重返亚太战略和目前陷入僵局的TPP,多年来使美国在APEC峰会上承担着领导作用。但特朗普的当选改写了这一规则,特朗普在竞选时宣传保护主义,并反对奥巴马的TPP。

这是奥巴马最后一次正式出访,但今年利马峰会真正的主角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他向其他APEC成员推荐中国版的TPP。中方希望,北京可以取代华盛顿。

报道称,奥巴马和美国官员希望地区盟友放心,特朗普当选并不意味着美国全面撤退。但APEC官员在公开和私下说,在特朗普当选后,权力向中国迅速转移的事实在利马越来越明显。一位高官说:“谈判桌周围有了新动向。人们正在两面下注。”

特朗普扬言,美国要退出TPP,这促使急于寻找对策的TPP成员开始思考中国提供的其他方案。新西兰总理约翰·基警告说,如果特朗普退出TPP,他将向中国敞开大门。

美国前外交官埃文·费根鲍姆说,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增强,奥巴马的重返亚太战略一直面临挑战,但特朗普的当选和美国退出TPP,可能会加速美国影响力的衰退。费根鲍姆说,印度和日本等国家会反对中国成为地区领导者,“但无论如何,美国都会成为输家,因为规则将由其他人来制定”。

据俄罗斯《独立报》11月21日报道,在秘鲁举行的APEC峰会显示出力量对比中的深刻变化。峰会表明,美国正在竞争中输给中国。在该国际论坛上定调的是中国。

报道称,利马峰会与以往的APEC峰会没有太多相似之处。美联社指出,美国一些盟友因特朗普承诺退出TPP以保护美国工作岗位而濒临精神崩溃。许多西方媒体认为,中国人正将美国人从亚太地区经济大车的驾驶席上挤掉。在APEC峰会上也能看出,峰会的焦点不是即将卸任的美国总统奥巴马,而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

中国媒体强调,峰会向中国提供了又一个向世界展示自身谋求地区和世界领导地位的机会。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11月21日报道,在秘鲁利马举行的APEC峰会上,习近平力推自由贸易协定,在自由贸易问题上中美出现“主客易位”。

资深中美关系专家包道格认为,中美似乎在进行角色对调,现在的中国看似比美国更像是维护全球治理的负责任大国。

报道称,长期以来,维护自由贸易和开放经济一直是美国标榜为负责任大国的优良价值观之一。包道格说:“中美正在进行有意思的角色对调。特朗普说要退出自贸协定、退出气候变化协定……这些言论让中国显得更像是个负责任大国。”

(2016-11-22 09:48:00)

下一页:外媒称中国在非洲形象正面 为非洲发展做出贡献

【延伸阅读】外媒称中国在非洲形象正面 为非洲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消息网10月26日报道 外媒称,根据“非洲晴雨表”民调组织在世界发展信息日发布的最新报告,在非洲人眼中,中国作为一个发展榜样,在影响力和受欢迎程度方面堪与美国相比。

据全非新闻网10月24日报道,非洲老百姓大多认为中国在这个大陆的经济和政治活动对于他们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可喜的贡献。

报道称,中国对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的投资,及其低成本的产品,是民众对中国产生正面看法的有利因素。

该报告是基于对36个非洲国家近5.4万人的采访完成的,于10月24日(世界发展信息日)发布,以下为调查结果:

从36个非洲国家平均来看,中国是国家发展第二受欢迎的榜样(24%的受访者认同),仅低于美国(30%),约有十分之一的受访者把前殖民宗主国(13%)或南非(11%)视为发展榜样。

各国和地区对不同发展榜样的推崇迥异。在南部和北部非洲,中国和美国的受欢迎程度相当,而在中部非洲,中国领先(35%对27%);在南部非洲5个国家中(莱索托、斯威士兰、纳米比亚、马拉维和津巴布韦),南非是最受青睐的发展榜样。

相对多数非洲人认为前殖民宗主国对其国家发挥着最大的外来影响(28%),其次为中国(23%)和美国(22%);中国的影响力在津巴布韦(55%)、莫桑比克(52%)、苏丹(47%)、赞比亚(47%)、南非(40%)和坦桑尼亚(40%)被认为最高。

近三分之二(63%)的非洲人说,中国的影响“较为”或“非常”积极,而只有15%的非洲人认为较为或非常消极,赞成的观点在马里(92%)、尼日尔(84%)和利比里亚(81%)最为普遍。

多数非洲人(56%)还认为中国的发展援助对于满足他们国家的需要是“较好”或“很好”的事情。

对中国在非洲的正面形象最重要的有利因素为其对基础设施/发展和经济的投资以及其产品的成本,而其产品的质量损害了它的形象,在影响中国在非洲形象的因素中,政治和社会考量排名很低。

报道称,“非洲晴雨表”民调组织是一个泛非洲、无党派研究机构,就民主、管理、经济和相关问题在30多个非洲国家进行民意调查。(编译/刘宗亚)

境外媒体:中国国际电视台开播 将重塑中国海外形象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片:由中国企业采用全套中国标准和中国装备建造的非洲首条现代电气化铁路亚吉铁路于2016年10月5日正式通车。 新华社记者潘思危摄

(2016-10-26 00:15:01)

下一页:(访谈)中国国家形象“自塑力”有待提升

【延伸阅读】(访谈)中国国家形象“自塑力”有待提升

国际先驱导报9月20日报道

“国家形象塑造遵循行胜于言、言行一致”

《国际先驱导报》:近年来,一些西方媒体持续炒作“中国威胁论”,中国游客在海外形象似乎也还不是特别正面。这一点是否跟本次调查结果有冲突?

于运全:当前,西方发达国家在全球传播和舆论格局中总体上处于强势地位,海外民众认知的中国形象很大程度上是“他塑”。在国家形象众多传播渠道中,媒体仍然发挥着主渠道作用。西方媒体把控着国际舆论话语权,受意识形态差异、价值观差异、制度偏见、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影响,他们的对华报道常有失偏颇,多有误解、曲解,甚至通过炒作“中国威胁论”来混淆视听、贬损中国形象。海外民众尤其是西方国家民众通过本国媒体认知的中国形象往往是零碎的、片面的景象。我们通过抽样调查的方式,相对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全球民众对中国形象的认知。

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遵循的一个基本理念是行胜于言、言行一致。近些年,国家在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大力提升国家形象的“自塑力”,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在众多“自塑力”的影响因素中,人际传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次调查显示,海外民众来华意愿上升,未来三年内有计划来中国学习、工作或旅游的比例占到31%,高于2014年的26%。其中,年轻群体来中国的意愿更高,甚至达到了40%。越来越多的海外民众有机会亲眼见证中国国家治理良好、社会和谐稳定的改革发展,亲身体会到文明、开放、亲和、包容的现代化中国,中国形象的海外认可度正稳步提升。

目前,走出去的中国民众也正成为展示中国形象的名片。据统计,2015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达到1.2亿人次,出国留学人员52.37万人。对于走出国门的中国人来说,大家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所代表的不仅仅是自己,而是整体中国人的形象,乃至国家形象。我们希望伴随中国人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每个国民都能成为中国形象大使。

中国品牌建设提升空间较大

Q:“中国制造”的质量问题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您认为“中国制造”未来在提升中国国家形象方面起着怎样的作用?

A:“中国制造”在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有神舟飞天、嫦娥奔月、蛟龙入海、高速铁路、超级水稻等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在生产生活领域也有不少自主创新的科技产品和应用,比如阿里巴巴的电子商务、海尔的智能家电、小米手机等。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多次指出,要大力对外宣传中国品牌,努力打造“中国创造”、“中国智慧”的闪亮名片。

本次调查显示,中国品牌海外形象相较2014年有所改善,尤其是在售后服务方面。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民众均将质量问题视作阻碍其购买中国产品的首要因素。因此,我们利用“中国制造”、中国品牌讲好中国故事,还需要企业、媒体等各个方面一同努力。

【小题】借力海外青年群体讲好中国故事

Q:通过开展这些年的国际民意调查和研究,您觉得调查本身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对外传播工作有哪些启示?

A:经过这十多年的摸索,我们在开展实施国际民意调查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也带给我们很多启示。

首先,我觉得与国际上这么多开展中国国家形象调查的数据相比,国内开展类似专业调查的机构和相关研究还是比较少,有影响力的中国国际调查项目也不多,我们希望相关主管部门能加大对这一领域的指导和支持力度,希望与国内有志于开展民意调查的机构加强合作,形成合力,共同用数据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展示好中国形象。

其次,纵观这些年的数据变化不难发现,随着中国走进国际舞台中心,世界对中国的关注和信息需求从未像今天这样强烈。同时,这种关注又是立体的、多元的、全方位的,大家得出的结论也自然是五花八门。这启示我们,在对外传播中国国家形象过程中,要真正做到精细化、分众化。甚至在同一个海外国家,我们的手段也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群体进行细化的设置。

第三,我觉得青年群体应该成为我们塑造和传播中国形象的主要目标群体。未来的世界是属于青年人的,这几年的多个调查都显示,海外青年群体对中国的关注度最高,评价也最积极,他们的来华意愿也基本上是最高的。因此,我们要借助他们喜欢的信息接受渠道,比如社交媒体,借助他们喜欢的信息展现方式,比如微电影、微视频,多角度展示中国形象,讲好当下和未来的中国故事。

(2016-09-20 19:17:00)

下一页:中国在全球展开国家形象调查:结果趋正面

【延伸阅读】中国在全球展开国家形象调查:结果趋正面

国际先驱导报9月20日报道 今年8月底,《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5》在北京发布。这是由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联合市场调查及品牌咨询机构推出的关于国家形象的第四次全球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海外对中国形象的整体打分为6.2分(总分为10分),高于2014年的得分(提高0.3),显现出近年来中国整体形象稳步提升。

“稳步提升”的结论其实并不令国人惊讶。自2011年中国GDP超过日本正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来,中国参与国际事务的积极性与自身能力有目共睹。尤其在全球经济治理领域,从北京APEC到刚刚落幕的杭州G20,世界希冀“中国药方”的声音贯穿始终。

不过,经济实力增强只是国家形象提升的因素之一。根据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国民形象与国家政治、文化、科技形象等都是外界评判中国国家形象的标准。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周鑫宇告诉《国际先驱导报》,这份年度报告旨在促进中国人了解世界怎么看中国、中国与世界相互了解与沟通,“从而更理性地面对外界对中国的称赞与指摘”。

知彼,方能知己

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从2012年起每年开展“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据项目主要负责人、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于运全介绍,相关调查其实起步更早。2006年4月至10月,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开展了首次“中国国家形象境外公众调查”,这也是国内较早开展此等规模的国家形象全球调查。如今除了这一项目,外文局还围绕特定的地区和话题,开展了“中国在非洲的国家形象调查”、“中日关系舆论调查”、“中国企业海外形象调查”等。

从时间跨度上看,2008年被认为是中国渴望了解国家自身形象的重要时间点。彼时,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为世界认知中国、感受中国魅力打开了一扇前所未有的窗口。中国人民大学当时抽取了海内外媒体的相关报道,并对51个国家的400多位“意见领袖”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与国内期待有一定落差。

“那时我们迫切地想更多了解海外对中国的印象,为什么我们已经发展得那么好了,‘妖魔化中国’的声音还在不断涌现?”周鑫宇说道。

北京奥运会之后,中国也加强了国家形象对外传播的力度,比如在纽约时报广场播放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等。在这样的背景下,外文局首个综合性的“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项目开展起来,试图为了解和提升中国国家形象提供路径选择。

从2012年至2014年,该调查项目每年选取代表不同区域和经济发展水平的7-9个国家,受访民众逐年递增,最初访问样本共计1959人,2014年样本人数增加到4500人。在《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5》中,调查覆盖了G20中19个成员(欧盟除外),访问样本共计9500个,调查广度和深度为历次之最。

海外年轻人对中国认可度更高

最新的调查结果显示,除了中国整体形象稳步提升外,中国经济的国际影响力位居世界第二;海外受访者最为期待中国在经济和科技领域的全球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中国科技创新能力广受好评,高铁被认为是最突出科技成就;海外受访者来华意愿上升,北京、上海、香港成为首选城市。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要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重点展示文明大国形象、东方大国形象、负责任大国形象和社会主义大国形象。本次调查的问卷设置从这四个大国形象维度出发,着重考察海外受众对2015年中国整体及各领域国家形象的认知情况。”于运全介绍说。

在2015年对中国形象的评定中,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的印象(6.9分)比发达国家(5.5分)明显更为积极。而相比年长群体,海外年轻人(18-35岁)对中国的了解程度更高,整体印象更好,对中国未来发展形势的看法也更为乐观。

这些结果与前三次调查结果有相似之处。如在2014年的调查中,已显示海外中青年群体对中国未来发展形势更为看好,选择“中国将会超过美国成为世界超级大国”和“中国经济将会继续保持高速发展”的青年群体比例大大高于中老年群体。

对此,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传播战略研究室副主任孙敬鑫认为:“中国的整体形象在不断提升,尤其是越来越受到精英阶层的认可。”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察哈尔学会主席韩方明则告诉《国际先驱导报》,海外年轻群体对中国的认可度,体现出更鲜明的时代特征,也体现了当前中国公共外交领域的新进展、新成绩。“在当下这样一个移动互联网蓬勃兴起的时代,信息流动的自由度、不同文明之间的交往、青年人群之间的互动超过了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正是信息的爆炸式流动,让海外年轻群体越来越充分地了解中国,认知中国,认可中国。”他说。

新媒体成“老外”获取中国信息主要载体

与信息时代的发展相对应,29%的海外受访者选择了“比较了解”或“非常了解”中国,这个比例高于2014年。如果再对比2012年的调查结果,变化则更加明显。2012年,大多数海外受访者表示,对中国的印象是“神秘而有魅力”;但2015年,“历史悠久、充满魅力的东方大国”被认为是中国最突出的国家形象。

于运全告诉《国际先驱导报》,2015年的调查显示,在G20国家当中,当地受访民众接触中国信息的前三位渠道是:当地的传统媒体(62%)、新媒体(51%)和使用中国产品(35%),这三个渠道相比2014年的比重,分别提高了5%、11%和4%。结合不同年龄群体来看,年轻群体(56%)更多地通过当地新媒体(如社交媒体、网络媒体)渠道获取中国信息,中年群体(63%)和老年群体(72%)则更多地通过当地的传统媒体(如图书、杂志、广播、电视、电影等)渠道来获取中国信息。

此外,海外男性群体(41%)最希望了解科技方面的中国信息,海外女性群体(41%)则最希望了解文化方面的中国信息。

科技创新提升了中国形象,但仍需努力

“每次调查总会有一些令人感到意外的数据,但仔细分析,也都在情理之中。”于运全表示。他以科技形象为例,“61%的海外受访民众对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表示认可,甚至超过了中国民众自己的认可度(57%)。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我们自己的科技自信还不太够。”

海外为何如此认可中国科技水平?韩方明解读认为,这是因为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正越来越多地通过“显性的元素”体现出来。“你看看现在国外年轻人手里除了苹果、三星等品牌之外,华为、小米、乐视、OPPO在一些国家也是较为普遍的。当然,还有中国高铁。这些融入人民生活中的科技创新,是海外人群对中国发展成就接纳的最基础性的原因。”

不过相形之下,中国产品的质量问题仍是中国品牌提升海外美誉度的重要障碍。海外受访者对其的不满意度与2014年不相上下,依然停留在60%的高位,而中国产品售后服务问题得到了初步改善,受访者在这方面的不满意度下降了三成(由42%降至29%),降幅明显。

发展中国家民众对中国看法更正面

在文化方面,不同国家对中国文化元素的认知差异也比较大。调查发现,近邻日本、韩国与中国的认识较为一致,认为“孔子、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但其他国家普遍将“中医、武术和饮食”视为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三张名片。另外,在国人眼中同样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如书法绘画篆刻(52%)、戏曲相声杂技(49%)、民俗(45%)等,在国外却难觅知音,认同度仅为29%、17%、28%。

调查分析还认为,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的认同度要比发达国家高出1-2倍。对中国语言和文化感兴趣的前五位的国家也全都是发展中国家:印度(51%)、墨西哥(47%)、巴西(45%)、俄罗斯(44%)和印度尼西亚(44%)。在前几年的调查报告中,相比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对中国政治正面评价较多;发展中国家更认可“中国模式”,认为中国模式“是融合了中国历史文化和现实国情需要的一种创新”,也是“中国取得惊人发展成就的主要原因”。对此,2013年的调查报告曾给出过答案: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华认知和认同之所以存在较大差异,源于各国与中国的利益相关度不同。

发展自己是提升形象的关键

在一些致力于公共外交的学者看来,“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中数字的高低起伏并非最重要,从中摸索到外界对中国看法的普遍规律最关键。比如2014年的调查发现,“中外关系影响海外民众对中国的评价”。2014年,中俄关系发展迅速,两国在多个领域开展了密切合作,俄罗斯民众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发展的看法都较为积极;相比较而言,中日关系在2014年持续趋冷,日本受访者对中国的评价也在持续下降。相应的,在美国、日本、英国等西方国家,“中国军事威胁论”仍占有一定市场。

但结合2015年中国形象“稳步提升”的结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周庆安认为,在国际热点敏感问题不断浮现的近一时期,海外受众对中国好感度仍然整体上升,这说明中国与世界之间开展的深层次对话有利于国家形象提升。

那么这会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吗?受访专家普遍认为,国家形象的提升,难以用数年或者数十年去估算。

“这不是经济工作,不能通过五年规划、十年规划等达成什么目标,像我们这种大国的形象可能长期会处于波动状态。像美国、俄罗斯,他国对其国家形象都有争议。”周鑫宇说道。

学者们认为,随着中国国家实力的整体提高,中国人看待海外国家形象的心态其实也在变。“与2008年前后不同,中国正处于改革深水区,经济发展也存在一定压力,社会问题也有一定积累,因此国人关注的话题本身也有内向型发展的趋势。”周鑫宇表示。

他认为,中国国家形象的根本变化取决于中国内部的发展改变。只有当中国通过改革,在各个领域成为引领性的角色后,外界自然会对中国国家形象做出研判,“总而言之,国家形象不是靠我们自己讲的,而是需要外界去感知、去论证的。”

(2016-09-20 19:15:00)

(原标题:境外媒体:中国国际电视台开播 将重塑中国海外形象)

netease

免责申明:本站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提供相应的资质证明,我们将于3个工作日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