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载入中...

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故事

揭秘青峰镇明代古墓壁画背后的故事

  “一匹白马吆磨走,三尺青峰水碾头。”青峰,其前身为“青峰里”,因境内有青草坡矗立如峰而得名。明成化《重庆府志·永川乡里》载:“永川有来苏、乐善二乡,在廓、桂山、青峰、阴山、双石……共二十五里。”从清康熙至今,尽管历经了从“里”、“场”、“联保”、“乡”、“公社”、“革委会”、“乡”、“镇”的变更,但一直以“青峰”冠名且原有建制和管辖范围始终未变,这在永川各镇街中当属唯一。

  永川区政协主席刘祥全、副主席马玉平和专题调研组一行,专程前往青峰镇调研历史文化遗存,在实地走访凌阁堂村、凌阁堂社、凌阁堂墓、凌阁堂河、凌阁堂桥、凌阁堂井和牌坊坝、莲花石等后,深感“三尺青峰”史料多、故事长,变化大、有文化。

  施工队挖出明代壁画古墓

  时间回溯到2008年4月10日。青峰镇凌阁堂村2社一村民们正在修建青峰镇至来苏镇的公路。

  施工挖掘机一铲下去,“轰——”的一声响,泥土堆坍塌出一个洞,洞内美女壁画红光四射,村民们都被惊呆了。靠近细细端详,在一片纯白的洞壁上,竟然绘制有色彩鲜艳的祥云、马、鹿、侍女等人物和动物图形,姿态万千,栩栩如生……

  “这是重庆境内发现的第一座明代壁画古墓,也是重庆市保存完好的唯一的一座古代壁画古墓。”区文管所李玉彬拿出彩印的资料,向调研组介绍当初发现墓葬壁画的场景。

  行至当年的发掘现场,这里早已没有当年的热闹与喧嚣。映入眼帘的只是一块种有五六十株玉米的黄土,夹杂在一条水泥路与小丘之间,距离约4米左右。

  “村民龙运武第一个进入墓穴,发现古墓石壁上有壁画,色彩靓丽、绘画精美,像刚画上去的一样。随后,还在墓里找到随葬品,有两件陶狮子、一个塔形陶仓罐。”现年73岁的康纪长介绍。

  康纪长曾经是报社社长,他说,墓室内壁及拱顶红彤彤的,均绘有精美壁画,火红的太阳、衣袂飘飘的侍女、凝神眺望的鹿和马、象征吉祥的三足乌……一个沉睡了数百年的古墓就这样重见天日。

  据区政协委员、区文管所所长何祥松介绍,砖墓内绘有仙女、楼阁、三足乌、仙鹿、骏马、祥云、花卉、瑞草、红日等内容丰富、色彩鲜艳的壁画,手法上以墨线勾勒,用赭石、石黄、松墨填色,颜色鲜艳,用笔流利潇洒,栩栩如生,尤以人物传神,艺术水平较高。

  壁画加固

  花卉

  由于永川气候潮湿,不利于壁画保存,壁画经专业切割后,送至重庆进一步清洗、修复、加固及检测,现存放于市文物考古所。在一次市级展览中,还被市文物考古所摆在核心位置予以推介。

  古墓被盗壁画幸运保存

  调研组发现,凌阁堂壁画中的侍女,发髻、簪子、服饰、托盘、面貌、手势及神态,均为唐代风格,通过实地考证,发现了若干玄机。出土器物、古币纹均为明代。

  出土的陶狮、陶仓罐都具有典型的明代特征。古钱纹刻有“子贵孙贤”,出自明太祖洪武七年敕礼部会僧、道拟释,全国僧道遵行《大明玄教立成斋醮仪》之后。后世可模仿唐代画风,但明代器物不可能出现在唐墓。

  神马

  捧盒侍女

  砖砌卷拱式墓葬具有典型的明代风格。据重庆市考古所研究员张光敏鉴定,该墓为五座砖砌卷拱墓,实际是5座墓穴,呈一字排列,坐北朝南。单座墓长约3米、宽约1.3米、高约1.5米,壁砖和墓顶全是青砖,光一块墓顶砖就有9.1公斤重,墓墙大砖则重达20公斤,具有明显的明代家族式墓群特征。这是首次在重庆发现此类墓葬,对于研究重庆地区明代文化、经济和墓葬习俗等具有极高价值。

  墓葬形制也具明代特征。康纪长回忆说,“当初修路施工时,无意中挖开了该墓葬。其实,当时的墓葬,隔山坡约5米,上面还有两座坟山。”区政协调研组查阅资料后认为,明代朱元璋曾颁旨墓葬深基,节约土地,这与墓葬断代为明朝不吻而合;也正是因为上面还有别的坟山,才让古墓虽然被盗,但壁画得以幸运地保存下来。

  凌家后人辗转寻始祖墓葬

  “明代古墓发掘于凌阁堂村凌阁堂社,墓主是什么身份,与凌阁堂的名字有无关联?”带着这个疑问,调研组现场调查了镇村干部及附近村民。

  现年70岁的康钦云老人,家离古墓仅百米,是凌阁堂村凌阁堂社的社员。他指着附近的一条小河,回忆道,“河对面就是康家院子,有上三房、下四房。院子最早是凌家的,也叫凌阁场。小时候,听老一辈说,凌家很早以前曾出过大官。院子外建有花朝门,牌坊上雕刻有龙凤。朝门是在‘文革’时期才被毁掉的。”

  正当调研组准备咨询凌家后人时,康钦云说,在与四方碑村合并前,包括凌阁堂社在内,凌阁堂村基本没有姓凌的。

  事出反常,必有故事。在调研组刨根问底之下,附近的康家人揭开了其中的谜底。当年,凌家为地主,康家为长工。因为120挑土地的归属,双方起了纠纷,最终打上了官司。由于决定胜诉的直接证据,取决于土地上一座老坟是否归属于凌家。后来,官方开坟验尸,里面并无残骸。个中缘由已无法考证。

  凌家败诉赔偿,后人遂迁往贵州。据说又辗转返回永川,落户临江。2008年,凌家后人根据族谱所绘先辈坟茔图,在凌阁堂社龙家屋基的竹山地,寻找到凌家始祖墓葬。调研组赓即探访,发现碑文上记载,“明朝成化(公元1456年)湖北孝感入川 始祖凌公珂大人墓 永川十七世子孙承源礼”等。

  专家推断墓主或为医官

  当初湖广填四川时,凌氏始祖确有两兄弟由湖北入川,一在永川,一在江津。其父亲、国军中将凌谏衔生于永川临江,当地至今还有凌家场;江津凌家后人则出了个凌文远,他是中国著名诗人,历任永川税务局局长、江津县县长、中共江津县委第一书记、永川行署副专员、重庆市第八届政协副主席。

  据重庆文物考古所汪伟推断明代由于葬俗葬制的演变和社会风气的改变,使得壁画墓相较于宋元时期大大减少。通过研究历史文献,对永川凌阁堂墓地发现的明代壁画墓所反映的独特丧葬礼俗、宗教信仰,分析明代儒释道三教合流的民间化演变过程,墓主应当为明代湖广移民或其后裔。

  “市考古所在一次展览中,曾在核心位置,隆重推出凌阁堂墓地发现的明代壁画。市医药博物馆专家曾根据三足乌的壁画,推断墓主可能是一位名医。”区文管所李玉彬回忆道。据调研组查阅资料,三足乌既是中国古代崇拜的太阳精灵,也是散播瘟疫疾病的肇事者。从壁画绘制黑色的三足乌、彩色的花草等分析,应当带有“神农尝百草、祛病济世人”的寓意,不排除墓主当初行医或为医官的可能。

免责申明:本站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提供相应的资质证明,我们将于3个工作日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