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股份――不寻常的改变
“综合服务商”愿景下的市场化改革
对于隧道股份这一基建市场的老牌上市公司而言,2015年无疑是面貌一新的一年。去年9月,作为上海城建集团上市公司体内外所有国有资产和业务的托管者――隧道股份一跃成为上海城建的上层机构,替换原有集团身份,全面参与市场竞争,挥起“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综合服务商”愿景的大旗。隧道股份可转债、产业基金集中发放,企业财务信用评级升至国内最高的AAA级;一系列大体量PPP项目成功落子或投运,投资额超过百亿元,涉猎业务范围亦日趋广泛;在现代有轨电车领域多个持续发力,市场份额日渐提升;打造全国首个带有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性质的PPP综合服务平台,撬动10万亿级PPP市场……
对隧道股份而言,这些转变并不寻常。长期以来,隧道股份在国内基础设施设计、施工市场仍保持相当优势,且超大直径隧道业务一直以来都是隧道股份的核心――体现了企业品牌的独特价值和不可替代性。一言蔽之,专业领域的市场竞争力足以让企业继续领跑行业。
然而,“点”上的强势并不能让隧道股份满意。作为中国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的奠定者,隧道股份更希望在国家新型城镇化的浪潮下,在保持大隧道设计、施工等传统核心业务优势的同时,进一步拓宽自身的业务幅度和市场半径,以“一体化”的集成优势为城市创造全新的价值。
助力新型城镇化建设
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格局,把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衔接,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是新型城镇化的基本特征。
从前的隧道股份,关注的是单个工程项目的质量和效果;而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背景下,现在的隧道股份不仅关注项目建设,更需要关注城市如何有效运营和管理,并致力于为城市价值提升发挥支持作用。
谋求城市价值提升
在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复杂难解的问题,打造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显得尤为重要,从城市空间的有效利用、地下空间开发到轨道交通线路布设,必须结合城市发展的现实需要,规划建设科学合理、有前瞻性的基础设施工程。
作为中国城市化的亲历者,隧道股份长期以来都在为城市建设“出谋划策”。近年来,隧道股份也逐步开始运用自身对城市发展的深刻理解和集成式的综合服务,为各地城市的综合开发和功能提升贡献了大量贴合城市发展需要的经典解决方案和标志性项目,很多基础设施建设的理念和解决之道都非常超前,在业内独树一帜,赢得了市场和社会的双重肯定,积累了很好的口碑。
图为滕王阁地道
在江西南昌,隧道股份为当地的历史名胜――滕王阁地区进行了整体交通优化。南昌滕王阁隧道是隧道股份进入江西南昌市场的首个项目。南昌的滕王阁虽为中国江南三大名楼之首,但却因为门前就是一条快速路、中间没有广场,周边硬件设施跟不上,而一直得不到高星级景区评级。隧道股份主动为当地政府提供了从“投资、规划、设计、施工到运维”的一揽子服务,量身定做的“下立交隧道”加“开放式文化广场”的改造方案,在完美解决区块交通问题的同时,也盘活周边旅游及商业地产,重现滕王阁“背靠赣江,居高临远”的古词风韵,景区级别顺利提升至“5A级”。
图为苏州高新区现代有轨电车1号线
在江苏淮安,隧道股份投资30亿,总集成建设运维了国内首条100%低地板钢龙钢轨现代有轨电车――江苏淮安有轨电车一期工程BT项目。一个城市的交通体系需要有很多种交通运载工具,但是从城市可持续发展来说,每个城市要有不同的交通组合才最有效率。因此,隧道股份针对淮安市人口少、以旅游和绿色产业为主的特点,为淮安规划了相对快速、大容量,且投资成本较低、运营管理更可靠的现代有轨电车方案,并提供从投融资、设计、建造乃至后期的运营管理的全产业链服务。目前,江苏淮安有轨电车已成为了淮安市民最重要的交通出行方式之一。
隧道股份认为,在为城市提供服务方面,要从城市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选择最优的、最合适的解决方案。企业追求的不仅仅是短期的单个项目,而是整个城市的价值提升,谋求更长远的发展
生态文明的城市建设运营理念
图为隧道股份PC预制构件生产基地
在城市漫长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基础设施的更新换代将对城市生态和文脉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传统的城市建设既是“建设者”,但也是“破坏者”。
在隧道股份看来,参与一座城市的建设和改造绝不仅仅是单纯的以新换旧,而是为其提供更具传承性的城市建设和改造蓝图;更要以全面落实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等生态文明理念,在高速城市化的过程中,保证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基础材料决定整个建筑的未来。材料的生产也是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对环境影响最大的环节之一。早在多年以前,隧道股份就着手推进混凝土生产业务从粗放式地生产低端产品向高端的预制混凝土、可再生高性能混凝土领域挺进。目前,隧道股份是上海唯一拥有国际认证标准的预制混凝土构建制造商,拥有生产基地13个,包括二条自动化流水线,13条平台法生产线,年生产能力达到500万平方米,上海市场占有率大于50%,也是上海地区目前唯一的国家级住宅产业化示范基地。隧道股份的固废循坏可再生混凝土产品产能超过200万方,每年通过“变废为宝”减少建筑垃圾百万吨,并为业主客户节约成本上亿元。
另一方面,隧道股份也致力于通过先进的建设技术,降低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城市环境的影响。传统盾构法隧道的施工,必须事先施工两个盾构始发和接收的工作井,需要占用大量的临时性施工场地。这样不仅使城市面临建构筑物拆迁、交通改道、管线搬迁等诸多工程技术问题和安全问题,而且大开挖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弃土需运出填埋,对周边道路交通以及弃土填埋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为了缓和这种矛盾,隧道股份着手开展“地面出入式盾构法隧道新技术(简称GPST)”项目的研究,以浅埋导坑替代原有的深大工作井与隧道暗挖段,采用全新的施工工法使盾构直接从地面进入地中进行掘进。经过实际工程的检验,采用地面出入式工法可省去地面开挖面积约50%,减少搬拆迁和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并缩短建设工期10%以上,减少施工风险和开挖方量。
城市基础设施和区域经济发展紧密衔接
目前,全国多数城市仍处于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许多城市同时也面临产业支撑能力不强、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等问题。
隧道股份致力于运用在规划、投资等方面的丰富经验和能力,在为城市建设、管理基础设施的同时,实现城市基础设施和区域经济产业的协同发展。
在“中国电力机车的摇篮”――湖南省株洲市,隧道股份以PPP模式为其投资建造株洲轨道交通城路网工程,加快株洲产业核心区――轨道交通城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步伐,帮助株洲实现轨道交通产业集聚发展,实现产业的带动和经济的转型。
在江西南昌,隧道股份投资建设南昌南外环绕城高速,在分流过境交通、缓解城区交通压力的同时,作为联结城市内外部交通的枢纽,让南外环沿途乡镇的区位优势、产业发展、城镇建设等发生根本性转变,更好地融入主城区的产业分工。如目前布局在南昌昌南大道等干道的物流园及货运站等,今后就可以往绕城高速通道周边布局,既能缓解城市交通压力,也能在城郊形成新的产业聚集板块。
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隧道股份从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业务转型升级两个方面开展改革转型。
运作模式、管理机制与市场对接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放松管制、释放活力、让市场发挥更大作用。隧道股份正式翻牌成立后,原城建集团直属管理的各存续资产子公司直接委托给上市公司总部直属管理。隧道股份根据分类监管思路和市场化原则制定改革方案,完全按照“公众公司”的标准,完善建立面向市场的上市公司管理体系,同时对子公司业务实施了市场化改造。
一方面,隧道股份将旗下所有业务,包括将城市基础设施运营养护、水务等从前未纳入市场竞争范畴的业务板块,全部实行市场化改革。例如城市基础设施运营养护领域,隧道股份在坐拥上海养护市场90%以上份额的背景下,积极寻求全国市场发展机会,进一步拓展市外养护市场。2015年9月至今,隧道股份旗下市政养护、浦江桥隧、城建养护三家企业,成功进入江西南昌、江苏淮安等市外市场,将上海先进的基础设施运营与管养技术带到全国其他中大型城市。同时,隧道股份立足于技术创新,依托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技术,做好市政基础设施等大数据的采集和分析,提升市政基础设施管养水平,着眼于基础设施全寿命期管理与服务,并基于“大数据”提供智能化的高端运营管养服务,关注城市基础设施的有效运营和管理,为城市价值提升发挥支持作用。
图为上海污水治理白龙港南线输送干线
在水务产业板块,隧道股份不断调整水务板块运作机制,实行水务企业的市场化改革。2015年9月至今,隧道股份为通过引进市场职业经理人、优秀人才等方式打造优秀管理和运作团队,依托股份公司内部其他子公司市场布局、科技创新、业务结构、规划设计等优势,加大对水务板块的支持力度,带动水务板块发展。与此同时,从供排水管网升级改造、二次供水、管网监测和管养等业务方面,探索水务板块持续稳定的业务发展机会。
另一方面,对于原有已经面向市场的业务进行重新梳理和资产优化配置,所有资源向技术水平高、资产回报率高的板块倾斜并分类集中,提升核心竞争实力。例如,隧道股份旗下上海隧道的盾构施工与管理能力优势显著,路桥集团等承接的盾构施工业务由内部更加专业的上海隧道来开展。同样,路桥集团在桥梁、道路施工领域占据优势,如果上海隧道承接此类业务,亦会转交路桥集团接手。
隧道股份还以充分体现规范、科学和高效的现代企业组织体系为导向,进一步建立符合上市公司战略定位、治理体系和业务运营需要的管理机制,包括进一步探索高端人才市场化用人机制,探索与试用期结合的、基于董事会聘任的高级人才配置机制,在薪酬市场化的基础上选聘标准隧道股份认定的原则,试点推进股份公司副职市场化选聘等。
升级淘汰落后产能
图为上海崇启通道――高性能路面沥青材料
在运作模式与管理机制同步“上市”的同时,隧道股份原有的落后产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淘汰与升级。
2015年,上水管线、水务建设、浦东供排水并入隧道股份。隧道股份在维持企业局面稳定的前提下,加快剥离水务板块企业内的不良资产、关停并转非主营业务,提高资产运作效率和主营业务活力。
近年来,隧道股份也对原本分散、粗放式发展的业务进行了升级与整合。例如,隧道股份下属原有5家做沥青的公司,业务即低端又分散,其中既有沥青材料业务,也有摊铺、浇筑业务。近年来。隧道股份将5家沥青企业进行整合,并与日本沥青领域最大的企业――日本日沥株式会社合作,成立“上海城建日沥特种沥青有限公司”,设立国家级研究所,对其高端业务进行分离,专门生产研发技术含量高、施工工艺要求高的产品。目前,城建日沥的高性能沥青产品在上海F1赛车场、嘉闵高架、中环修复工程等多个项目中使用,在国内高性能沥青领域一枝独秀。
图为上海五号沟LNG站
此外,隧道股份传统的业务板块也向高端发展。隧道股份下属燃气产业板块,在继续保有燃气管道施工安装等业务的基础上,一方面向LNG新能源领域发展,在分布式供能系统、重油锅炉清洁能源替代等LNG热点应用领域开展技术研究和业务推广;另一方面也向产业链的上下游――管线的检测和运营管理延伸发展。
设立“建设+”产业基金
隧道股份还通过金融与产业结合的方式,为城市基础设施领域的发展打造新的牵引力。
目前,隧道股份正筹建市场化运作的产业基金。该基金借鉴了国有背景股权投资机构市场化模式,设计出了一套符合隧道股份金融业务发展与定位的自有框架结构。
即将成立的基金公司定位是:在隧道股份体系内和产业链上下游寻找高增长、高收益的目标公司进行股权投资的基金管理公司,为隧道股份转型升级提供源源不断的不同类型的新业态企业。产业基金也将助力隧道股份保持对行业内高新技术的敏感性,同时也可以通过资本市场的退出获取投资收益。
该基金计划引入交银施罗德、金浦产业基金作为有限合伙人,首期基金规模约10亿,主要投资方向为“建设+”领域,如“建设+新型材料”、“建设+环保节能”、“建设+轨道交通”、“建设+互联网”、“建设+软件”、“建设+智慧城市”等。
创新转型――打造中国基建领域“首席”创新平台
当下,企业的竞争正在从经济竞争、产业竞争前移到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力的竞争。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宏观经济转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放缓为中高速,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增长动力的要素驱动也从投资驱动转为创新驱动。这一趋势对建筑行业来说意味着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权,只有拥有行业最领先的创新能力,和与之相匹配的先进管理模式、商业模式,才能赢得市场主导权。
正是基于国家战略与经济形势的发展,隧道股份围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综合服务商”的新定位进行了战略调整,将“创新驱动”放在了“设计引领、投资带动”原经营战略的最前端。
新隧道股份的创新不仅仅是科技创新,而是围绕“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进行的企业全面创新。重点是在技术创新的同时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将技术与资本市场对接,迅速转化成为生产力。
中央研究院:开放式实体化技术创新平台
隧道股份以更加开放的格局和市场化的视野,整合国内外优秀创新资源,形成集“技术研发”、“成果孵化”与“推广转化”为一体的开放式实体化技术创新平台。
其中,尤为有代表性的是隧道股份对科研管理机构向“中央研究院”的改制。隧道股份中央研究院是一个开放式平台,重点包括技术研发、成果孵化、市场运作三项内容。平台面向市场征集创新创业项目,同时企业内的项目也面向市场募集融资资本,项目的立项原则围绕企业新兴业务的开拓与商业模式创新展开,逐步形成企业、市场双向流动机制,为能给创新创业者提供一个交流空间。
中央研究院项目的培育也是与资本市场紧密结合的一个过程,根据项目在初创期、成长期、发展期、稳定期、成熟期五个不同的阶段,吸引天使、VC、PE、IPO不同的资本进入,最终为项目形成科技企业推向资本市场打通路径。在运作流程中,隧道股份重点会形成三个保障制度,隧道股份将做好资金保障体制、组织保障体制、机制保障,将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与成效性与收入挂勾,实现市场化薪酬体系。
目前隧道股份中央研究院已经在建设,并且在项目培育上初步形成了一些成果。比如绿色新材料、互联网+等等都有了很大的进步。未来也将结合下属技术平台实现技术向产品的转化,真正从科创体系的改变出发,进一步激活基层生产力。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中心:“互联网+”分享经济
随着PPP制度框架的逐渐明晰及“游戏规则”的日渐明确,前期部分国家示范项目相继落地实施,各地方政府、社会资本对PPP模式也逐渐走出消化期。当前,国家推广PPP模式的热情空前高涨,项目涵盖了近20个主要发展领域,遍布30余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达到了10万亿级规模。但是,国内PPP项目的实际签约规模却仅在2万亿左右,近8成项目未能成功落地。究其原因,主要集中在准入门槛高、回报机制待完善、PPP项目设计合理性,以及政府与社会资本间项目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上。
今年6月,由隧道股份携手国家发改委中国投资协会共同打造的“全国首个带有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性质”的PPP综合服务平台――“中国投资协会大中型企业投资专业委员会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中心”正式揭牌,“中国PPP服务平台”正式上线。
PPP中心成立的目的,就是为了从第三方角度出发,建立平台式的PPP服务中心,给政商双方“做个媒”。结合隧道股份专业的PPP实操经验,一方面PPP中心让政府找到最合适的项目合作方,另一方面也让社会资本找到参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渠道。这促进了政府和社会资本在公共服务领域模的合作,解决当前地方政府-社会资本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使更多惠及民生的公共服务项目得以成功落地。
对于隧道股份而言,PPP中心的建立也能够让企业及时了解PPP市场情况,提高了企业在市场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绿智汇:从“产品经济”到“平台经济”
图为绿智汇平台正式上线
在“互联网金融”领域,隧道股份也多有涉猎。2015年11月4日,隧道股份打造的全国首个绿色建材行业O2O垂直电商平台“绿智汇”正式上线,实现了从做“产品经济”到“平台经济”的转变。
绿智汇是集认证、展示、推广、交易及相关产业金融配套服务为一体的绿色建材O2O供应链服务平台。其商业模式与阿里巴巴有极大的相似:实现企业对企业合作的线上贸易。不同点在于,绿智汇更为细分,致力于打造产、学、研、用的新型建材产业孵化基地。
对于绿色建材市场的生产与销售者,其可在绿智汇线下的上海国际科技建材港中,通过材料体验馆、实体材料展厅等方式,展示新产品和新技术,与客户接洽后,最终通过绿智汇网站进行线上销售。对于绿色建材的消费与购买者,则可在线下拥有充足时间和机会进行体验、必选和考量,以优惠价格采购到优质的绿色建材产品。
目前,绿智汇已为数以千计的企业搭建了合作桥梁,首批入住的企业已近3000余家,并为入驻平台的绿色建筑供应链上企业提供绿色标识认证、专业咨询、商务办公、金融服务、产业孵化等一站式产业配套专业服务。由上海建科院、上海市绿色建筑协会对企业和产品进行认证。
平台在开展传统的电商销售业务同时,也是一个服务孵化平台。绿智汇整合国内绿色建筑领域的上下游资源,不仅为入驻的绿色建材企业提供线上和线下展示及技术推广指导,同时与开发商、设计院、承包商等客户对接生产企业可以“一键接单”,此外会选择“小而美”的初创企业,提供天使投资支持。依托绿智汇,隧道股份已联合多家互联网公司、金融投资机构成立了一个金额达5亿元的投资基金,未来将结合平台开展相应的金融业务。
原标题: 隧道股份――不寻常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