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载入中...

当前位置:首页 > 八卦绯闻

舆情观察:高校“替课”成产业链这个锅谁背?

  近现代教育家梅贻琦先生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学实行通才教育,主张健全人格,由教授治校,有学术自由探讨的风气。”

舆情观察:高校“替课”成产业链这个锅谁背?

  孔子讲学图

  古人凿壁偷光、囊萤映雪,孜孜不倦以求四书五经,是为出仕入仕或寄情山水间,今人专心致志研习十余科目,是为金榜题名或拥有不一样的人生。

  在中国传统观念的教育体系中,小学课本里的“榜样”大多有着坚韧求学的品质和光辉耀眼的人生,但随着思想解放的进程和“素质教育”观念的推崇,培养全方位发展人才、促进学术自由的声音此起彼伏,“大学”作为学术重镇始终处于舆论的中心。 

  高校学生找“替课” 大学刷卡上课能拆招? 

  在“大学生究竟该不该克勤克俭、准时到堂”的舆论八卦阵上,“保守派”和“激进派”在各大媒体平台上烽火对垒。

  恪守纪律才能学有所成?学术自由需要上课自由?各方舆论呈胶着状态。

  近期,大学里逐渐暴露出不少“边缘化”问题:高校学生找人“替课”渐成产业链,学校亮绝招“刷卡上课”,将大学教育及其积弊再次推上风口浪尖。

舆情观察:高校“替课”成产业链这个锅谁背?

  11月14日,“高校替课已成产业链”新闻掀起了各大媒体平台的舆论热潮,截至11月15日15时,相关微博话题阅读量近600万,2400余条微博就此现象进行探讨。

舆情观察:高校“替课”成产业链这个锅谁背?

  11月15日,舆论曝光华东政法大学试行“本科生刷卡上课”,呼应前一日的高校“替课”事件,截至15日15时,@人民网发布的相关微博被转发436次,获得评论和点赞共3千余个。

  “全天候替课,能够对付各种刁钻老师,一节课20多元,质量保证不议价。”这则“牛哄哄”的小广告让一些还未正式踏入社会的大学生成为“小老板”,“知识的殿堂”成为买卖交易的“鲍鱼之肆”。

  正所谓有需求才会有市场,中国高校传媒联盟去年曾做过调查,随机抽取了503名大学生,其中52.09%的大学生表示身边出现过替课现象。

  在有替课经历的大学生群体中,46.18%的人是通过QQ、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平台直接发布或收到替课信息,17.18%的人则是通过QQ或者微信替课群。

  站在知识象牙塔顶端,却找人“替课”的大学生被不少网友扣上了“不务正业”的帽子。

  @尼幺紀:“都被别人替了,自己去干啥了?”

  对此,各大媒体平台上的“大学生们”纷纷抱屈:“实属无奈之举”,一些大学生甚至将“替课”产业链戏称为“良性产业”和“共享经济”。

  “过错”板子打在谁身上? 

  大学生不上课错在谁?从网友评论来看,大学生至少需要承担50%的责任。梳理微博平台的舆论观点,网友对高校学生找“替课”和大学试行“刷卡上课”事件的情感倾向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舆情观察:高校“替课”成产业链这个锅谁背?

  可悲(10%):“课都不上还是学生吗?”

  对此事件表示“可悲”的占10%,多是“老一代”,他们的看法较为保守,学生就应好好上课,努力学习知识,任何理由都不该成为逃课的借口,个别网友将孩子逃课归结于“电脑游戏”。

  @行书:“和老师没关系,和电脑和游戏和懒有关系。”

  @芙蓉贝语:“是现在的孩子太聪明了吗?”

  愤怒(20%):“不上课还说的这么清新脱俗!”

  对此事件表示“愤怒”的占20%,这部分网友认为,大学生花了父母的钱还逃课,是对亲情的背叛、对知识殿堂的亵渎。

  @凡心:“神经病,大学学费按一万块钱算,一节课多少钱。不去上课就等于是买了电影票不去看,自己得意洋洋的还以为耍了卖票的了····”

  @栀子yzs:“我建议一定要用指纹的。”

  无奈(35%):“课程没价值而且请假特别难···”

  对此事件表示“无奈”的占35%,代表人群是“大学生”,大学生网友道出自己的无奈,将问题归结于难请假、课程枯燥、课程设置不合理方面。

  吐槽请假派--@李洪星Star:“学生有事,请个假那么难,不然谁会花钱找人替上课?解决这件事就是让学生真有事的能让人请假,家里亲人结婚都不给批假。”

  吐槽课程质量派--@浴乎风乎:“好课自然万人空巷,差课浪费生命,还不如去泡图书馆。”

  吐槽课程设置派--@苃茶篱芷:“说真的我们学校排课到底是怎么排的,不太懂大三大四课辣么多,怎么有时间准备考研和找工作?”

  反思(35%):“这是应试教育的必然结果。” 

  对此事件表示“反思”的占35%,从评论内容来看,这类网友的主要身份是高校老师、专家学者和大学生,他们对教育体制提出了质疑和建议。

  @筐里个匡:“这是应试教育的必然结果。高中三年,他们的热血,激情,在一次一次的月考模拟考折磨下,早已经消耗殆尽。”

  @azhao57155715:“事情的发生绝不单单是学生的问题,学生固然有一定的问题,但,归根结底还是学校的原因,教非所用。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学校,是时候该做出些改变了!”

  “十几岁的学生,还睡懒觉,上课迟到。下次再迟到就别来了。”为照顾重病父亲而迟到的鲁迅没有为自己作任何辩解,第二天,他早早来到学校,在书桌右上角用刀刻了一个“早”字。

  “早”字的故事我们并不陌生,但在社会风气和大学管理制度等各方面影响下,“早”的精神日渐衰微,拾起“早”的精神非一日之功,找人“替课”也非大学生一人之过,社会应该反思,如何改进教育制度,才能让高等教育更合适学生。

(责编:李静、朱明刚)

免责申明:本站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提供相应的资质证明,我们将于3个工作日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