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载入中...

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危机13小时》:新闻与电影的距离

《危机13小时》:新闻与电影的距离

2016-06-05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查看PDF版

【 查看PDF版】

   □ 王文珏

  【关键词】 2012年班加西事件 33年来美国首次驻外大使死亡 《变形金刚》导演迈克尔·贝执导

  2012年9月11日,每年都会进行的9·11纪念日,美国驻利比亚班加西的大使馆遭武装袭击。大使身亡,成为美国33年来首次有驻外大使在袭击中丧生。时任国务卿的希拉里,被指责事先决策不够准确,不能把握当地情势,事后行动迟缓,这也成为她国务卿任职期间最大政治失误——这一事件,被称为美国的另起黑色9·11。
  《危机13小时》,根据幸存者的回忆改编。从黄昏,到深夜,到黎明,13个小时,对于当事者来说,是巨大的漫长,身心的摧残。当我们在阅读这条新闻的时候,感觉其实不多。电影需要做的,就是把最能“带感”的切口,夸张但是真实逼仄的感受,活生生带到人面前。
  影片开场即展示了战后利比亚的混乱危险。被CIA聘到班加西的前海豹队员,在集市被卡住,前面是成伙成队的AK47在挥舞,羊在身边咩咩叫,鸭子鹅在叫,商贩在嗡嗡交谈……
  迈克尔·贝,氛围大师。同样是闹市区,军车里两个海豹队员遇险,有人可能拍得乏力无味,他却能拍得分分秒爆裂,心脏在剧跳,子弹似乎也在枪膛里暗跳。被黑洞洞的枪口顶住脑袋,汗在棚顶漏下的刺目阳光里慢慢渗过脸,人能感觉那虫子一样的汗,无声地爬。
  影片也被译为《班加西的秘密士兵》。主人公,实际上就是6位特种作战的退役士兵——退役后,被CIA聘任,负责CIA海外任务的安全保卫。由于CIA编制内人员成本极高,在执行危险任务时,他们常通过军方聘用退役士兵。高报酬,高风险,给钱干活,拿钱走人——实为某种程度上的雇佣军。
  使馆遇袭第一瞬间,不远处的CIA情报站就已获得信息。而顾虑到所谓的“非法存在”,CIA墨守陈规,不肯出手相救。影片始终强调的,也是体制内的僚气,一步步丧失了最佳援救时间,最终连同CIA站本身,也被重火力包围。
  大使到任后,身至险地却没受任何防卫训练,高调造访民间;使馆安保差,此前向国务院申请的增加安保报告,被一再否决;遇袭后,CIA慑于外交拘束不想出手;使馆沦陷后,袭击转向了情报站,几十名文官仓皇一片。附近美军要么赶不来,要么赶来炮艇射程不够,盘旋的无人机帮不上忙……女联络官无望地向最近的空军基地求援,2小时航程而已……求他们来飞几个俯冲,哪怕震慑肆无忌惮的敌人一下!
  答复还是:女士,请问您的授权?
  迈克尔·贝的这部片子,貌似还是一部军事大片。也热热闹闹地又从五角大楼借来了各种真枪炮,然而他用一种隐晦的态度,把政治不正确的帽子,扣在了“政府、军方”身上,灰头土脸。而英雄的还是美国人,那些不顾危险,管了自己拿钱办事之外的事的退伍士兵们。
  这种英雄,不是通过煽情和口号实现的。而是对于危险的精神投入,对恐惧的白描。生命的许多感受,在生活里一直存在感不强。唯有贴近了,离生死特别近,才能劈头盖脸地陡然遭逢。紧张到爆的心脏,肾上腺素分泌完,被透支的肉体、精神和希望。一夜战斗后昏昏沉沉的黎明,如同瘪掉的躯干,却突遭更猛烈的重火力炮……子弹在将明未明时分,划着黄绿色的弧线,流星般残酷物语。
  一颗硕大的迫击炮弹,在慢镜头里一点点坠落,任凭大兵跑向它,或者逃开它……都无用。能做的,就是眼睁睁看着它炸,开,碎,一并碎掉的,还有人的肉和骨头,混合在半空,天幕浑浊。
  最碾压人的不是交战,是恐惧。恐惧地等,等救援,等下一波袭击,等燃烧弹无声落下……茫茫长夜,等不来的黎明。时间一秒一秒,援军不至,人支撑得仿佛只剩一口气一张皮。黑夜里屏息的瞄准镜,四处飒飒草声,蹿起个惊鹄,一根神经就要断了。
  电影从新闻中来,却把氛围和感受,带到离你最近的位置。事件的纤维,都变得清晰、立体,触之有感。影片在美国上映后,引起希拉里支持者的极大不满,引发媒体口水战。电影和新闻就这样互为波澜,彼此互推一把。

本文相关新闻

免责申明:本站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提供相应的资质证明,我们将于3个工作日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