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之旅·发现阳明”大型采访活动走进南赣
“立德、立功、立言”,被后人誉为“真三不朽”的阳明先生,在南赣完成了一生“立功”的主要部分——主政南赣四年,阳明先生破流寇,擒宁王,颁布《南赣乡约》,推进族群融合。阳明心学至为重要的“致良知”理念,也是在南赣提出的。
一位理政有方的主政者,对一座城市的影响究竟有多深远?五百年过去,再访南赣,人们找到了答案——阳明的精神理念,已深深融入了这座城市的文化血脉。对赣州老百姓而言,亲民廉洁的阳明先生,至今仍像是一位可以用西南官话对话的故人。
A 昔日西南官话 如今赣州方言
“(dia)起!”
“扯嘛。拿(la)都拿(la)了,你不能要。”
“那个小伙子,是做(zu)好事勒”……
五百年前,王阳明工作过的南赣巡抚治所,如今已改造成了一座闹热的公园。行走其间,各种声音都能听到:毽子声、老太太的搓麻声……
行至公园僻静处,在牌局旁驻足片刻,出乎意料,麻将声里的家长里短,我竟听懂了。
五百年后,在赣州老城,街头巷陌,老百姓讲的,依旧是王阳明主政时力推的西南官话。
赣州市政协阳明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龚文瑞介绍,自明建朝起,赣州就设有一所两卫,万余驻军,讲的就是西南官话。明朝各阶层职业都是世袭制,当兵的世代为兵。驻军的后代,同样在当地当兵,讲的也是西南官话。
“驻军吃朝廷饭,地位高,有话语权。”龚文瑞说,如果驻军娶了当地客家女子,一个家族都会跟着学西南官话。
驻军之外,贵州、云南等地的兵,经常来赣州帮忙剿匪,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西南官话在赣州的普及。
及至王阳明就任时,赣州城内至少一半的人会说西南官话。在贵州龙场,王阳明已经对这种语言很熟悉。为方便查找混入城中的山贼,他索性在城内强力推广西南官话——凡入城者,不会西南官话的,一律以山贼处置。很快,赣州城内,人人皆会西南官话。
时至今日, 赣州下辖十八县,800多万人讲的全是客家话,唯有赣州老城区居民讲的是西南官话。赣州老城,成了方言“孤岛”。
除赣州城区外,仅赣州市信丰还有一小块方言岛,讲的也是西南官话,同样和驻军有关。
B 教化当地百姓“破心中贼”
除推广西南官话,主政南赣的四年间,王阳明破流寇,擒宁王,成为明朝“文臣立军功”第一人。阳明先生的一生,“立功”的主要部分是在南赣完成。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在王阳明生活的时代,南赣一地,畲族世代居于深山,以往根本没有纳入明朝国家管理体制。人们穷到没饭吃时,只能当山贼。
正德十五年,王阳明颁布了著名的《南赣乡约》开篇就指出,山贼频出,根源在于官吏教化无方。平定战乱之后,王阳明重建社会秩序,执政重点就是教化当地百姓“破心中贼”。
赣南师范大学“王阳明与地域文化研究中心”负责人李晓方介绍,为解决族群融合问题,王阳明推行“生态移民”政策,将深山中的畲族迁出,分田地,同时将其纳入国家教育体系。因理政有方,赣州各县人民都很感谢他。在王阳明亲自建治的崇义,县衙附近修建了王文成公祠,明清时期,每年春秋两季还举行祭祀活动。就连县志的编纂者也都以“阳明过化之地”为傲。
“王阳明的官声,可以说是五百年不倒!”姚江文化研究会会长诸焕灿说,1989年,他曾参与了国内第一拨“阳明足迹”寻访活动。在江西,当地的官员告诉他,文革以前,赣州老百姓家中,仍供奉有王阳明的牌位。
在南赣仅为官四年,赣州的老百姓为何忘不了王阳明?同一个故事,被人们反复提及——古时官员出行,队伍前都会立“肃静”和“回避”两块牌子,王阳明一上任,就撤掉这两块牌子,换成“求通民情”和“愿闻己过”。
“王阳明的执行力,官员真该学学。”李晓方教授说。亲民之外,王阳明还奖励了一批廉洁的官员。赣县一位县官非常穷困,同僚们耻笑他,王阳明听说后,立马开始整顿官风,还让县里每年都去接济这位副县长。
C 听从内心召唤只做良知之事
“王阳明对这个城市的影响,已融入文化血脉。”李晓方教授说,“致良知”就是在南赣提出的,王阳明的理念一直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着南赣地区的文化。
“民风是真的好!向老表讨一碗饭,给钱都不收。”赣南师范大学客家研究院特聘研究员龚文瑞说,有时去山里调研,实在找不到吃饭的地方,老乡分文不取就带自己进家吃饭。老乡讲的话也很朴实:“没添一粒米,没加一颗菜,哪能收钱。”
在民风淳朴的赣州,王阳明的形象至今很鲜活,各地都能寻到不同的传说。
“阳明先生打仗,我们县派了援军,最终才打赢了”——李晓方教授研究发现,同样的母题,在赣州陇南、瑞金等地,演化出了不同的故事版本。最远的,这个故事甚至流传至福建下辖县份。
“真假先不论,讲故事的人,从内心来说,肯定是尊崇王阳明的。”李晓方教授说。
王阳明生前,赣州各地都为他建有生祠,上犹县甚至供奉其画像。如今,阳明祠已很难寻到,这座城市换了一种方式和先生对话。
王阳明曾工作过的南赣巡抚治所旧址,最近就新增了一项功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主题公园,公园内,长亭走廊顶,长期悬挂赣州市各类道德模范的介绍。这些介绍牌,和五百年前王阳明推行“南赣乡约”时,为践行良知的普通人所立的牌坊,看起来价值导向是相通的。
“听从内心召唤,做对得起良知的事,他为官亦如此,老百姓肯定受影响。”赣南师范大学教授、理学研究所所长周建华说。
就在今年,一位王阳明的粉丝来大余寻访阳明病逝处,没到落星亭,车子陷进泥地。村民闻讯赶来,合力把车子抬至安全地带后,分文未取,大家各自默默散去。
这一幕,恰是回应了487年前的故事。1529年,在同样的一条江旁,阳明先生为后人留下了最后一句话:“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记者走笔
心学巨树 惠泽众生
古树参天、浓荫如盖,古色古香,见到岳麓书院的第一眼,我就被它透出的文气所震摄。
长沙岳麓书院是古代汉族书院建筑,更是世所罕见的“千年学府”。世人以“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八个字,评价它在潇湘一地的历史意义。
无论是今天,还是五百年前,岳麓书院都是过境长沙的必经之地。
正德二年(1507年),前往贵州龙场任职的王阳明曾到长沙,游岳麓书院,并赋长诗《游岳麓书事》,以“殿堂释菜礼从宜,下拜朱张息游地”之句,表达自己对朱熹、张栻两位学术大师的崇敬。
虽然,王阳明没有在岳麓书院讲学,但他却在心里埋下了办书院、收门徒的念头。
到达龙场驿后,王阳明在当地民众的帮助下,创建了龙冈书院——他平生设立的第一个书院。
龙场悟道,可谓王学成立的标志;龙冈讲学,则是王学发扬光大的开始。
在这里,王阳明写下龙冈书院学规《教条示龙场诸生》,确立了立志、勤学、改过、责善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可谓是“知行合一”的生动体现。
龙冈书院,只是王阳明在贵州讲学的开始。正德四年(1509年),王阳明在龙冈书院宣讲其知行合一的新学说,声名传到贵阳城主管贵州一省学政的提学副使席书处,于是就有往复问辨之后的贵阳文明书院讲学等一系列的经历。
结束龙场谪贬生活后,王阳明先后前往庐陵、滁州、赣州等地任职,期间他四处讲学,王门弟子日渐增多……
抚今追昔,阳明先生在岳麓书院埋下的这粒种子,早已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最终成长为心学巨树,惠泽众生。
■本报记者 路榕 来源:贵阳晚报
王阳明贬谪贵州前后——
两次客行长沙 留诗岳麓书院
纪功岩记述了王阳明平匪经历
贵州大学历史系副教授、贵州省阳明学学会副秘书长、美国夏威夷大学访问学者张明:
王阳明贬谪贵州前后,曾两次路过湖南长沙,参观岳麓书院,留下了多首诗文。阳明弟子追随先生圣迹,长期在此聚徒讲学,促成阳明心学在湖南的传播和发展,使程朱理学与阳明心学合流,对湖湘文化和中国近代历史产生重大的影响。
1508年春,王阳明从浙江赴谪贵州途中首次路过长沙。他在诗中描写当时的处境:“醴陵西来涉湘水,信宿江城沮风雨。不独病齿畏风湿,泥潦侵途绝行旅。”可见经过二千多里的艰辛跋涉,王阳明到达长沙时已患上齿病和畏风湿之病,加上风雨交加,路途绝行旅,尽管王阳明急于赶路,但他还是不得不稍作停留。
王阳明的到来成为长沙城一大新闻,引起官员和学子的不小激动。长沙太守和岳麓书院学生热情接待王阳明,为他洗去仆仆风尘,陪同他游览长沙风景名胜,还特地带到岳麓书院参观。王阳明被书院学生的真诚所感动,他在《长沙答周生》诗中称:“之子特相求,礼殚意弥重……江山足游息,贤迹尝堪踵。何当谢病来,士气多沈勇。”对周生重礼和沈勇给予高度肯定,结下深厚情谊,他在另一首诗中提到“怀我二三子,伐木增离忧。何当此来聚,道谊日相求。”
参观岳麓书院是王阳明长沙之游的重点,他前往书院对朱熹和张栻进行祭祀。他这样记载“客行长沙道,山川郁稠缪。西探指岳麓,凌晨渡湘流。”又说“殿堂释菜礼从宜,下拜朱张息游地。严城灯火人已稀,小巷曲折忘归路。”可见王阳明一整天都沉浸在与朱张的神交对话之中,以致灯少人稀之际,在小巷中已忘归路。
王阳明心中的岳麓书院,是中国古代著名四大著名书院之一,与白鹿洞书院、应天书院、嵩阳书院齐名,始建于北宋初年(976),历经北宋、南宋,元、明、清时期,至今已有1040年之久。在南宋时期,岳麓书院因著名学者张栻,朱熹在此讲学而盛极一时。自此以后,岳麓书院便以程朱理学为正宗,成为传承程朱理学的重镇和大本营之一。
1508年,王阳明到来之时,特意参拜岳麓书院,对张栻和朱熹进行祭拜,这是岳麓书院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具有重要意义。有理由相信,王阳明第二次经过长沙时,曾到岳麓书院讲过龙场悟道之后的心学思想。据《岳麓志》载:“(阳明)寓居岳麓,为朋徒斤斤讲良知之学,是时朱张遗迹久湮,赖公过化,有志之士复多兴起焉。”这是阳明心学进入岳麓书院的开端,从此,程朱理学与阳明心学在岳麓书院都得到了传承,儒家两大学派在此汇成滔滔巨流,为湖湘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王阳明离开湖南后,阳明弟子追随圣迹,纷纷来到岳麓书院讲学传道,最著名的弟子有:浙中王门徐爱、季本,楚中王门蒋信,江右王门邹守益、罗汝芳等,将阳明心学大旗高举在潇湘大地之上,楚中王门应运而生,与其他王门学派比肩并列,共传阳明心学。
阳明心学在岳麓书院的形成和传播,对湖湘文化产生重大影响。阳明心学提倡的精髓——知行合一和经世致用,被湖湘学派所继承,特别是清末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变局,阳明心学在湖南重新兴起,著名学者魏源融合程朱陆王,推祟阳明精神,成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此外,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湖湘士子也以王阳明为榜样,勇于担当,取作敢为,引领近代风气之先,在军政教育和洋务运动中都有卓越表现,促成辛亥革命前后阳明心学复兴运动的兴起,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重大影响。
◎相关新闻
吟诵阳明诗词 播下知行种子
2016年“贵阳市首届阳明诗词少儿吟诵大赛”现场决赛,昨日在贵阳市云岩广场开赛。
本次比赛由贵阳市文明办、贵阳市教育局、贵阳广播电视台和中共修文县委、县人民政府共同主办。
据主办方介绍,为配合今年贵阳市举办的第五届国际阳明文化节和贵阳市第七届旅发大会的开展,FM104贵阳广播电视台都市女性广播《书香女人》栏目,筹办了此次“2016贵阳市首届阳明诗词少儿吟诵大赛”。
“我们希望贵阳的少年儿童在此次比赛中,强化对阳明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在他们身上,种下喜爱阳明文化的种子,感受阳明文化魅力。”活动负责人表示,这次活动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在活动发布后的3小时内,点击量就达两万多人次。
据悉,此次比赛,由贵州省阳明学会会长王晓昕、贵阳学院阳明学与黔学研究院院长赵平略等专家担当本次活动的评委。比赛设一等奖 (1名)、二等奖 (2名)、三等奖 (3名)以及指导奖 (10名)、优秀奖 (10名)、组织奖 (10名)、最佳人气奖 (1名)。
阳明传奇
阳明洞天 非玩易窝
说阳明,道阳明,不能不提龙场的玩易窝。
修文县史志办 胡光胤
明正德元年(1506年),王阳明因上疏援救戴铣等21人蒙冤坐牢一事,触怒了太监刘瑾,被廷杖四十而后关进监狱一个多月,后来又贬谪到贵州龙场(今修文县)当驿丞。
王阳明一路上九死一生,最终躲过了刘瑾的追杀,于正德三年(1508)春天到达龙场。初到龙场时,因驿站破败无处居住,王阳明便到离驿站不远的一个天然溶洞里居住,在洞内研究《易经》,取洞名为“玩易窝”,并写了《玩易窝记》。
由于很多资料都没有具体叙述过玩易窝的本来面目,于是有的“书本教授”便提出了“玩易窝曾是王阳明做了石棺、躺在里面体验死亡的地方”,还有人到过阳明先生遗爱处的东洞而没有到过玩易窝,便将东洞(阳明洞)错认是玩易窝。
其实,玩易窝是修文南门外小孤山脚下的一处“地窝”。民国《修文县志》称它为“玩易奇观”,具体记述为:“城南里许有玩易窝,昔阳明子谪居龙场时读《易》之处。夫洞穴多生于深山穷谷间,而此窝独生于旷野平原,且不生于僻壤穷乡,而偏生于半城半乡之地,它则低湿晦暗,此则干燥空明,而又邻近人家,鸡犬之声相闻,亦颇不孤寂,无惑阳明子不于栖霞之古洞而读《易》,独于此处玩焉。”
在龙场这个既安静又困难的环境里,王阳明结合历年来的遭遇,日夜思索。一天半夜里,他忽然有了顿悟,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所以,玩易窝是阳明先生在龙场悟道的地方,而东洞(阳明洞)则是先生传道讲学的地方、是龙冈书院的前身。那么,人们为何会把玩易窝理解成“棺材”呢?恐怕是耳误。因为,龙场的方言称这种地窝之处为“石墎佬”,有书面记述为“石墎”,许是将“墎”误为“椁(棺材)”,也就难怪有人将其理解为(石棺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