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科举人物关联两条街道(1)
元代末年,诸城人王伯刚为躲避战乱,从诸城县迁居潍州东郭(即后来的潍县东关,今属奎文区东关街道辖区)。他生有四个儿子:王元、王亨、王利、王贞。后来,只有王亨在这一带定居下来。其后裔在明、清时期也一直世居在这一带,自称东郭王氏,并有《东郭王氏族谱》传世。而本地人则俗称该族王氏为“东关王”或“大街王”。明、清时期,潍县东郭王氏族人科第连绵,仅获取进士功名者就有七人,为名副其实的科举家族。潍县东关一带,柱史口、后门街等两处地名与东郭王氏家族中涌现出的科举人物王渐、王廷猷有直接的关系。
王渐科举联捷曾任柱史柱史口演变为猪市口子
王渐,字斯进,潍县东关人,明代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参加科举考试获取举人功名,第二年又考中进士,时称联捷,进取速度惊人。要知道,科举时代,在漫长的科举考试博取功名的道路上,数不胜数的读书人中举后数年、数十年才考取进士功名都是司空见惯的。许多读书人的科举功名止于秀才、举人也是正常的。因而,用现在的话说,王渐应该是当之无愧的学霸。
步入仕途后,王渐曾任河南确山知县。他以廉洁著称并选拔为山西道监察御史。作为管官的官,他所到之处,奖励廉洁奉公者,惩罚贪赃不法者,有劣迹的官吏往往望风辞官。王渐最后累官至陕西按察副使。到了晚年,他都告老归里了,交友游历依然谨慎,言谈举止一丝不苟。当时,他在潍县东关乃至潍县城区一带都属于德高望重的老员外。因为他曾担任御史,御史是谏(提意见)官,汉代曾称御史为柱台以示重视,后世便以此为据尊称御史为柱史。
民国及以前,潍县东关一带见诸记载的牌坊共15座。其中的柱史坊就是为表彰王渐而兴建的。柱史坊一带进而称为柱史口,成为本地人耳熟能详的一处地名。
随着岁月的流逝,王渐作为柱史的事迹和名声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柱史坊也因为年代久远而废弃了。凑巧的是,后来这一带的一处空地成为贩猪人员集中交易的场所。民国时期,潍县东关柱史坊原址附近有一条街道,名称却是猪市口子,东南、西北走向,长约170米,宽约5米,东南起后门街(今奎文区后门街东段西端一带、中和园社区内),西北到东关大街(大致是今奎文区东风东街的潍州路至亚星桥段)。猪市口子的西北口端即柱史坊原址所在地。
本地有一种说法,因为柱史的意思太文雅,民众不明白。这一带的一处空地后来又成为贩猪市场,于是柱史口一带以后形成的这条街道便取柱史口的谐音,变成通俗易懂的猪市口子了。所以,潍县东关的柱史口与猪市口子实际上是指相同的地方。猪市口子与其南面的中和街于1981并称东关中和街,1988年、1996年东关中和街分两次拆除,原址在今奎文区东关街道中和园社区内。
后门街因顺治进士王廷猷府第而得名
到了清初,潍县东郭王氏家族中又产生了一名科举学霸――王廷猷。他的进取速度与王渐如出一辙。王廷猷,字丹愫,顺治二年(1645年)考中举人,第二年又联捷得中进士。
王廷猷的一位侄子撰文回忆道,王廷猷的仕途很简单。他曾担任河南怀庆府(府治在今河南沁阳)推官。他上任时,战乱还没有完全平定下来,他接手的是一个疑案堆积的摊子。但他循序渐进,对全部积案进行甄别,对错案予以平反纠正,最后实现了案无留牍。
怀庆总镇拥兵自重,甚至河南承宣布政使都要以参见督抚的礼仪,面北向他三次作揖。王廷猷到任后,对这位总镇的部下不纵不枉,只要发现暴横、扰民犯法的驻军人员,一定按律严惩。后来,怀庆府民众因故告发驻军,波及到了这位总镇,由王廷猷审理。驻军上下为此猜疑畏惧,情绪波动。王廷猷依然严格按律公平处置。事后,这位总镇登门道谢,与王廷猷结为廉蔺之交。
太行山一带的反官府武装头目郑国安,接受招抚投降后又反叛,并诬陷河南布政使。河南巡抚要求所辖各府的推官共同查勘。七个府的推官都赞成双方对质。只有王廷猷认为,让叛贼与朝廷命官对质,是对朝廷的亵渎。巡抚审阅王廷猷的陈词后称赞他是识大体的真正的推官,并因为他的卓识对他进行了举荐。
王廷猷任职期间,不接受所属地方的任何馈赠。他平时粗茶淡饭的清苦甚至连他的书僮、仆役都因为无法忍受而另寻别处。他是一位因做官而致贫者,在任仅四年就因积劳成疾而去世。他去世后,怀庆人建起一座王公祠来纪念他。
根据相关记载,潍县东关后门街就是因为王廷猷宅院的后门坐落在该街而得名。民国时期的潍县东关后门街,东西走向,长约0.52公里,宽约5米,东起东关坞东墙下,西到安丘巷,中间依次与南巷子、猪市口子南端,与中和街、南园街、增福庙巷、刘家过道的北端,韩家过道南端相接。后门街东端路北,坐落着大华染织工厂。该厂为潍县开业最早的现代染织企业。
上世纪五十年代,东关坞东墙拆除后,后门街向东延伸至工农路(今潍州路)。1967年,后门街取“胜利前进”之意改称前进街,1981年恢复原名称。1987年、1988年,后门街及其两边的民居分两次整体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