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载入中...

当前位置:首页 > 名家访谈

中国网山西

刘聚森,1972年出生,河南省洛阳市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教授,河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河南省书法家协会草书委员会副主任,洛阳市政协委员。

书法作品获:全国首届篆书展获一等奖,全国首届青年书法篆刻展全国奖,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创作提名奖,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创作提名奖,全国第二届隶书展三等奖,河南省第五届文学艺术优秀成果二等奖,第五届中国(天津)书法艺术节 “书法十杰”奖,第四届书法兰亭奖佳作三等奖。

中国网

创作自述

日前看央视《中国好声音》节目,有导师把音乐分为两种,一种为传唱的,另一种为传听的,前者词曲朗朗上口,人们易识易记,像唐代李白的诗《静夜思》,后者虽然曲调优美,却技术难度大,不易上口,如宋词。两者从艺术角度而言,并无高下之分。书法亦然,有的碑帖技法难度不大,易记易学,却易流俗,如汉隶中的《曹全碑》,有的技法难度大,不易上手,很难后继,如汉隶中的《礼器碑》。余常思考怎样才能把握好两者的联系,像“二王”书法一样既传唱又传听。

中国网

当下的书法创作,太过于注重形式与表现,缺乏古文字知识的学习,为写字而写字(俗称文盲书法家),生拼硬凑,杂交变形。学点古文字知识能使我们对文字的发展有一个客观的认识,不至于闹出一些常识性的错误。记得十届国展上有一书友临摹拙作篆书入展,其为求变化,将文中的“已”字的篆形倒置,结果变成了“以”字,从大篆字形说“已”与“以”倒置后很像,一般非写篆之人不易察识。

余早年在隶书学习上用功甚多,后移情别恋多作草书,偶尔作隶书自觉腕下有行草气,有友笑吾隶书当作草书写,吾亦笑纳,人嘛,只此一双手,积习难改。

中国网

昨日聊微信,见一书友发了一组江苏尉天池先生早年临习米芾 行书与王冬龄先生参考的资料,老米味道纯正,不似尉先生近年风格,感慨很多,也知尉先生早年临池功夫不一般,这是每一位书家艺术发展的轨迹。现在的展览评审,有评委提出创作作品的风格一定要和原帖相像。这像与不像是应根据作者的个人学书经历、过程决定的。青原惟信禅师有“见山似山,见山不似山,见山似山”之说,若一味求像而不察作者的学书过程,犹如刻舟求剑。

当今社会,资讯发达,为人们学习书法提供了极大便利,就师承关系来说也不像古人那么严谨。只要有利,皆可拿来,以纯传统的艺术眼光来要求现在的作者,显然也不合时宜,“乌、方、光、亮”,也不再是这个时代的艺术追求,墨分五彩也不专指中国画,没有人能抵挡这艺术之间的渗透。从当代隶书领军人物刘文华、张建会、张继、许雄志、毛国典等作品中,我们能强烈地品读到那来自隶书本体之外的艺术元素及信息。

中国网

来源:卫夫人书画网

免责申明:本站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提供相应的资质证明,我们将于3个工作日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