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亿:一位从没打过仗的陆军上将“蒋百里”
你的位置:主页 > 新闻动态 > 公司新闻 >
欧亿:一位从没打过仗的陆军上将“蒋百里”
日期:2016-11-04 22:24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今天要说的,是一位奇人。这个人的名字,在民国的历史上,一直若隐若现。说他有名,却并非大红大紫。说他无名,民国每一个名人,都对他非常尊敬。今天是他逝世78周年,我们就来说一说他。
【今日主打】
1938年11月4日
蒋百里逝世
1
在民国的历史上,有一个人,始终是一个神奇的存在。
他从未带过兵,打过仗,但逝世后,被蒋介石追封陆军上将。
他只做过一所陆军学校七个月的校长,但这所学校毕业的将官,都以是他的弟子自豪。
他曾写过一本书,请梁启超作序,梁启超后来反过来,又请他作序。
他为中国击败日本的侵略殚精竭虑,但自己却娶了一个日本姑娘做妻子。
他有个女婿,名叫钱学森,他还有一个侄子,名叫金庸。
这个人,叫蒋百里。
2
蒋百里1882年出生,浙江杭州海宁人。
蒋百里的祖父蒋光煦,是清代著名的藏书家,藏书达到10万册。所以说蒋百里也算是“书香世家”。
为什么说“也算”呢?因为蒋百里的父亲蒋学烺生下来有残疾(缺左臂),不被蒋光煦喜欢,送到寺庙里出家做了小沙弥。蒋学烺长大后,还俗学医,娶妻生子,这才有了蒋百里。
蒋百里13岁的时候,父亲亡故,因为之前出家,所以不能归入蒋家,也得不到家族遗产。母子俩相依为命,日子过得很艰苦。
当时蒋百里的叔父请了一位老秀才给自己的孩子上课,没钱读书的蒋百里只能溜到书房里去“蹭听”。那位老秀才看蒋百里聪慧过人,决定不收他的学费,免费教他读书。
青年蒋百里
这一教,不得了,1898年,16岁的蒋百里考中戊戌年的一个秀才。
但如果照这样发展下去,中国无非也就多了一个无名的儒生。还好,蒋百里志不在此。在考秀才前,他就喜欢读《普天忠愤集》(甲午战争时期中国诗文的总集)这类书,读到激动的地方,蒋百里会放声痛哭,悲愤交集,发誓要为国家的强大贡献力量。
所以,在蒋百里19岁的时候,放弃了做私塾教师的职业,在一个知府,一个县令和一个监院的赞助下(可见当时看好他的人不少),东渡日本,去报考日本陆军士官学校。
和当时很多的有志青年一样,蒋百里决定投笔从戎。
3
按照时下流传最广的一个说法: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蒋百里迎来了他人生的第一个“高光”时刻。
在这个版本中,蒋百里在1905年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步兵科第17期毕业时,名列第一,在所有日本毕业生面前,堂而皇之拿走了天皇御赐的佩刀,让所有日本人颜面扫地,随后陆军士官学校决定将中国学生和日本学生分开计算成绩,以防中国学生再得第一名(这个版本中,第二名是蔡锷,第三名是张孝准,前三名被三个中国人包揽)。
这个版本,在陶菊隐的《蒋百里传》,曹聚仁的《蒋百里评传》等著作中都有记载,后世的叙述,多引用于此。
但也越来越多的考证显示,日本的陆军士官学校从没有天皇赐刀的传统(比这级别高的日本陆军大学倒有),而且无论从毕业时间、同学姓名、有案可查的成绩排名,似乎都无法证实蒋百里的这段英雄事迹。
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蒋百里这段被人广为传颂的事迹,缺乏有力的证据支持。
不过,和蒋百里前后几乎同期(有的差一期)从陆军士官学校毕业的日本同学中,那些名字还是非常扎眼的:东条英机,土肥原贤二,板垣征四郎,阿南惟几,山下奉文……
这些后来一个个在中国战场上肆意横行的日本师团长们(东条英机后来成为首相,阿南惟几成为陆军大臣),当时都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名列前茅的优等生。
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16—20期优秀毕业生的名单,里面并没有蒋百里的名字。当然,在毕业生名录李也没有中国学生的名字。可能在那个时候,中日学生的成绩已经分开记录。
不过,不管蒋百里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取得了什么成绩,从他日本毕业回国就受到清朝东三省总督赵尔巽重用并保荐这一事例来看,蒋百里当时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里应该还是颇有威名的。
只不过,蒋百里其实终生不是很高看日本的陆军体系。1906年,蒋百里被公派到德国学习军事,成为兴登堡元帅(后为德国总统,任命希特勒担任总理)下面的一个连长。四年后,蒋百里学成回国,立刻成为京都禁卫军管带(二品)。
这一年,蒋百里才28岁,放眼当时的同龄人,没有人能和他相比。
4
28岁之后的蒋百里,开始以各种事迹被人传颂。
比如他的刚烈。
1912年年底,29岁的蒋百里官拜少将,出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校长。这所学校是中国第一所正规的陆军学校,培育出一大批后来国共两党的高级将领。蒋百里以29岁的年龄担任校长,就足以见他当时的地位。
蒋百里到了保定军校后,首先向全体学生承诺:一定会把他们训练成最优秀的军官,不然就“自戕以谢天下!”
蒋百里随后做了大量的改革,和学校师生同吃同住,亲自授课。他在日本和德国的留洋经历,注定他有远高于当时国内其他人的视野,从老师到学员都很钦佩他。一座本来已经野草丛生,快要倒闭的保定军校,到了蒋百里手里,焕然一新。
1919年,中国欧洲考察团在巴黎的合影(左二为蒋百里、左三为梁启超)
但当时北洋政府的一批旧军人代表(主要是段祺瑞),对这所学校的新式培训方法很不满意,处处刁难,到后来更是连经费都不拨了。蒋百里上任之初,曾向同学们保证要好好管理这所学校,现在这个样子,让蒋百里觉得自己愧对同学。
1913年6月18日凌晨5点,天刚亮,蒋百里召集全校两千余名师生紧急训话。
那天,蒋百里身着黄呢军服,腰挂长柄佩刀,足蹬锃亮马靴,全副武装,站在石阶上对全体师生说:
“我初到本校时,曾经教导你们,我要你们做的事,你们必须办到。你们希望我做的事,我也必须办到。你们办不到,我要责罚你们。我办不到,我也要责罚我自己。现在看来,你们一切都还好,没有对不起我的事。我自己却不能尽校长的职责,是我对不起你们……你们不要动,记住,你们要鼓起勇气,担当中国未来的大任!”
正当师生纳闷校长为何要说这些话时,蒋百里掏出手枪,对着自己胸膛就是一枪。
他自杀了!
幸好当时蒋百里身边的勤务兵眼疾手快,拉了一把,子弹从蒋百里的肋部射入,并没有伤及心脏。
事发后,有人从蒋百里屋中找到前一晚他写的三封遗书,一封给母亲,一封给好友蔡锷(当时的云南督军),一封给学校教育长张耀亭。
后来才知道,前一天,蒋百里又一次催讨学校经费失败,所以决定自杀以谢学生。
5
一次自杀未遂,又让蒋百里多了另一个被人津津乐道的故事:爱情。
当时蒋百里自杀未遂,震惊全国。袁世凯下令找最好的日本医院治疗蒋百里的伤势。在养伤期间,蒋百里与照顾他的护士佐藤屋登互生好感,最后结为夫妻。因为蒋百里喜欢梅花,所以佐藤屋登改名“佐梅”。
一个一生研究对抗日本的中国军人,最终娶了一个日本妻子,这在当时也是一件惊世骇俗的事情。但蒋百里全然不顾。
蒋百里去世后,他的好友冯玉祥曾激动地怀疑,是身为日本人的佐梅夫人下毒。当时这个说法给了佐梅非常大的压力,但佐梅顶住了压力,她不是用日语,而是用标准的北京话教育蒋百里留下的五个女儿,将自己的首饰捐献给中国的抗日事业,自己还曾亲赴前线为中国的伤兵治疗服务。
佐梅在1978年病逝,墓碑上刻的名字是“蒋佐梅”。她晚年曾表示,她之所以支持中国与自己祖国战斗,是因为当时中国人的战斗,是正义的战斗。
蒋百里和佐梅一家
故事还没有完。
蒋百里原来是有一个原配夫人的。和当时很多青年一样,这个原配夫人,是父母给订的亲,蒋百里本人从来不愿意接受。
蒋百里去留学后,蒋的母亲曾委婉地劝那位原配夫人解除婚约,但那位夫人却表示绝不会另嫁他人。蒋百里1910年回国后和勉强和她成婚,之后就两人分开,那位夫人侍奉蒋百里的父母,到1938年时病逝。
这位夫人,叫查品珍,她有个侄子,叫查良镛,也就是后来著名的作家金庸。
金庸后来专门评论过姑父蒋百里这件事:“都是父亲攀交情、母亲讨媳妇,而不是丈夫讨妻子,所以这是不足于为百里病的。”
故事还是没完。
蒋百里和佐梅的三女儿,名叫蒋英。蒋百里当时在浙江书院读书时,有个同窗好友叫钱均甫。两家世交,后来蒋英就嫁给了钱家的独子,后来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
钱学森和蒋英
所以,金庸叫蒋英叫表姐,所以钱学森又成了金庸的表小舅子。
6
说完蒋百里的爱情,再说说他的文学成就。
蒋百里秀才出身,本来就有相当的文化功底。在日本留学时,和同年的蔡锷结为至交。蔡锷是梁启超的弟子,经蔡锷引荐,蒋百里也对梁启超执弟子礼。
1920年,蒋百里从欧洲归来,以一个军事学家的身份,却写了一本《欧洲文艺复兴史》。他请梁启超来作序,梁启超看了书后,大加赞赏,写序竟有些控制不住——一篇序言,写了5万字,和书的正文差不多了。梁启超觉得这么长的序言闻所未闻,索性另外帮蒋百里写了一篇短序,然后把自己这篇长序言取名《清代学术概论》,单独出版,然后,又倒过来请蒋百里写序。
《欧洲文艺复兴史》出版后大受欢迎,也鼓舞了蒋百里。蒋百里在1920年9月开始主办《改造》杂志。这本全国性的杂志在当时受欢迎的程度,只有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可以超越。而之前他在留日期间主办的杂志《浙江潮》也红极一时,鲁迅、章太炎等人均在上面发稿。
从1920年倒1935年,蒋百里倾注大量心血的《共学社丛书》,共出版了16套86种图书,瞿秋白、耿济之、郑振铎等作家的作品,都收录其中。
蒋百里还写过大量文史方面的研究文章,比如《宋之外交》、《东方文化史与哲学史》、《主权阶级与辅助阶级》等等。
如果一直这样发展下去,后人回忆蒋百里时,肯定是冠以“文学家”,“史学家”甚至“报社总编辑”的头衔。
好在,“军人蒋百里”最终战胜了“文人蒋百里”。1925年,蒋百里宣布重新出山,再次投身军事事业。
因为,他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击败日本。
7
一生没有带兵打过仗的蒋百里,为什么会有那么高的威望?
因为在1937年年初,蒋百里把自己多年留学和思考的东西,集结成册,出了一本书,那就是著名的《国防论》。
在这本约10万字的书里,他系统地介绍了当时最先进的西方军事理念和军事制度,包括制空权的重要性和总体战的概念,同时又结合了中国的国情,给出了中国国防建设的建议和方法。
这本书经当时的大公报出版后,轰动一时。
当然,蒋百里最熟悉的,还是当时即将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日本。早就判断中日必有一战的蒋百里,多次谈及对日本的战略,总结下来有三点:
第一,中国不怕日本鲸吞,但怕对方蚕食。所以对日本不能节节败退,要主动施行全面抗战,让日军不能存在后方,无暇消化占领区。
这一点,后来共产党的部队做到了。
第二,主动出击在上海的日军,迫使日军不再从北往南打(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常出现的灭亡一个朝代的打法),而是从上海开始,沿着长江溯江而上,从西往东打,从而利用沿江的山地和湖沼,消解日军在兵器训练方面的优势。
这一点,蒋介石在1937年真的发动了惨烈的“淞沪会战”,结果日军的进攻路线真的因此改变了。
第三,以空间换时间,打持久战。将日军拖入中国地理第二棱线,即湖南、四川的交界处,和日军进行相持决战。时间拖得越久,离胜利越近。
这一点,国军后来真的也是这样做了。尤其是蒋百里的保定军校门生薛岳,指挥四次长沙会战,前三次会战,牢牢将日军钉死在这条线上。
蒋百里不断强调一点:和日本作战,“胜也罢,败也罢,就是不同它讲和!”
从这三点来看,后来抗日战争的态势,确实是按照蒋百里当初的判断发展的。蒋介石也在八年抗战期间,自始至终没有和日本有过媾和行为。当然,这也和蒋百里后来成为蒋介石的身边高参有关。
只可惜,蒋百里没有在有生之年看到这一点。
1938年10月,蒋介石把陆军大学校长的位置交给了蒋百里——在此之前,他自己担任校长。
仅仅一个月之后,1938年11月4日凌晨,蒋百里因心脏病,与世长辞,终年56岁。
著名教育家黄炎培作挽联:
天生兵学家,亦是天生文学家。嗟君历尽尘海风波,其才略至战时始显;
一个中国人,来写一篇日本人。留此最后结晶文字,有光芒使敌胆为寒。
改迁后的蒋百里墓,位于今浙江省杭州市南山陵园
【馒头说】
“纸上谈兵”是不是一个贬义词?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的。
但蒋百里真的就是这样一个“纸上谈兵”的人。
近年来,有一些把蒋百里“神化”的嫌疑。但拨开那些经不起考证的传说,你仔细看,蒋百里依旧是一名出色的军事学家——不是军事家,因为他确实没有带过兵,打过仗。
一场庞大的战争,需要在前线奋勇杀敌的士兵,需要在指挥所里运筹帷幄的将官,也需要一些凭借自己的经历和眼光,远离战火,从战略角度剖析战局的人。
蒋百里就是这种人。而且,当时的中国,也需要这种人。
面对武装到牙齿,猖獗叫嚣的日本,其实当时很多中国人,包括中国军人,心底里是有一种胆怯的。
在这个时候,需要一个人站出来,告诉大家,日本人没有那么可怕!而且他不是只喊口号,而是用自己的经历和道理,详细剖析给你看。
当时从中国的普通老百姓到军队的将官,都被蒋百里的一句话所鼓舞。
蒋百里把这句话,写在了《国防论》的扉页上:
“万语千言,只是告诉大家一句话:中国是有办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