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典型报道
典型报道,是指对具有高度示范性、代表性的人物、事件、工作经验的深入报道。可以说,典型报道就是对时代精神、发展潮流的集中反映、生动展示和有力弘扬。
典型报道是党报重要的舆论手段,也是党报与其他媒体相比所特具的竞争优势。因此,典型报道历来为党报所看重。一篇好的典型报道,能产生经久不衰的影响力,有的典型甚至影响着几代人。
从题材上来看,典型报道总是紧扣时代脉搏,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挖掘能够集中体现有关宣传导向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件、典型经验作为报道对象;从报道角度上来看,典型报道注重挖掘报道对象中所蕴含的震撼人心、给人启迪的新闻价值;从报道组织上来看,报道强度远远超过一般报道,往往是不惜人力物力、时间跨度、版面篇幅,进行全方位的立体报道。
在新形势下,如何挖掘先进典型的时代精神,更好地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如何让典型形象立起来,使宣传效果达到最佳?如何按照"三贴近"的要求,找准典型报道与读者兴趣的"结合部",以引起社会共鸣?这些都需要在实践中深入思考和不断探索。
一、选择与挖掘
典型报道具有政治敏锐性和重大影响力,因此精心遴选典型就成为一个首要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从雷锋、焦裕禄、王进喜,到蒋筑英、罗健夫、孔繁森、徐虎,再到郑培民、任长霞、牛玉儒等,一大批光彩夺目的典型人物的推出,激发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此外,大量典型事件、典型经验也不断被报道,如宝钢自主创新、张家港市文明创建、安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济南交警执法为民、天津和平区社区建设等。这些典型,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发挥了重大影响和重要作用。
典型必须是时代性、个体性的统一。一方面,我们要深入考察典型的时代性、先进性,这是大前提。先进的典型,代表先进的生产力,代表社会的前进方向。在典型报道中,增强大局意识,把握时代特点,反映时代精神,增强现实针对性和感染力,是至关重要的。这样的典型才更具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我们上面提到的一系列典型,都是"应时而生",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另一方面,我们要精心选择、深入挖掘典型的独特性,就是说这一典型具有其他先进人物、事件、工作经验不具有的特殊价值,典型就是"这一个",有着超出一般的冲击力、震撼力。
典型选择得当,就为这一典型推得出、叫得响奠定了基础。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最早只是当作一般性的先进人物进行报道。穆青敏锐地看出了这一典型蕴涵的不寻常的时代意义。因此,他带着记者重新深入采访,深度挖掘,才推出了这一震撼人心的典型。无疑,典型的发现、选择,是对新闻从业人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考验。
典型的内在价值必须深入采访、挖掘。就报道典型人物而言,要想让典型人物立起来、活起来,就需要以深入的采访为基础。采访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深入递进的过程。一般地说,初次接触典型人物,或闻或见,总是一粗浅的印象,当你发现这一人物身上确实存在与社会、与时代有密切联系的有价值的东西时,必须深入采访。既要理清典型事迹的来龙去脉,又得问明其前因后果;既要关注他做出震撼人心的大事,也要了解他工作、生活中感人的细节;既要了解他做了什么,又要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这个"为什么",就包括对典型人物内心活动的发掘,对其思想观念、精神面貌的探索。根据报道需要,有时还要进行体验采访,亲身感受典型的艰辛和崇高。这样,下笔才有情、才有力。与挖掘典型的先进性、时代性相比,更难的是还原典型的个性、本色。个性是典型的生命,有个性的事物,才有鲜明的色彩,才会给人深刻的印象。记者必须在发现典型体现时代精神的闪光点的同时,抓住典型的个性、特点,表现普通人的成长经历和内心世界,把人与社会的矛盾、人与自身的矛盾充分表现出来。能打动人的正是典型人物作为普通人不平凡的那面,这才可敬、可信、可爱、可学,才更贴近读者。
现在的典型报道,非常重视还原典型的个性、本色。媒体逐渐解放思想,不再用放大镜看典型人物。近年来,在典型人物的报道中,出现了任长霞的化妆品,许振超的汽车、工资,牛玉儒喝酒的豪爽等。我们在采访典型人物时,要先把典型看成凡人,然后挖掘这个凡人身上的不凡之处。这样,典型的意义就立刻不同寻常起来,典型的形象也立刻会丰满起来。
二、文体与表现
典型报道可以综合运用消息、通讯、言论等体裁,通讯以较大的容量和丰富的表现形式,成为典型报道的主要手段。
报道典型的通讯,是在丰富翔实的材料基础上,通过具体的叙述、生动的情节,塑造典型人物形象,讲述典型事件来龙去脉,传播有借鉴意义的典型经验。传统的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往往只是一般性的记叙、描写、议论,虽然对典型报道得非常全面,但在深度上显得不够,在风格上显得单调。在新闻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这种表现方式需要改进。
遵循新闻宣传与发展的客观需要,借鉴西方新闻的报道形式,通讯这一体裁在具体操作中发生裂变,产生了一系列相对独立的报道文体。对于典型报道而言,主要有实录性典型报道、传记性典型报道、解释性典型报道、调查性典型报道等四种文体。在内容和形式上,这四种文体,各有侧重,风格鲜明。
实录性典型报道以颇具镜头感的描写见长,忠实地再现重大的典型新闻人物、事件。实录性典型报道形象、生动,新华社对天津市和平区社区建设的报道,《人民日报》对信访干部吴天祥的报道,就是采取实录性报道方式,把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串联起来。
传记性典型报道以宏大的背景、全景式的画面,再现新闻人物经历的广度和深度。这种形式更重视文学性,接近报告文学,很多典型人物如蒋筑英、孔繁森、郑培民等的报道,都是采用这一形式。
解释性典型报道是对典型事件、工作进行解释或分析的典型报道,这种文体最能体现出典型报道以教育和启迪为主要承载的新闻写作思想。《安徽日报》曾推出的《安徽崛起看皖江》系列报道、《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奋力崛起》系列报道,就属于这一种。
调查性典型报道以展现事实为基础,阐述记者鲜明的立场和独到的见解。在调查性典型报道的采写中,记者更像是一位调查者和研究者。新华社对农村税费改革、广东抗击非典的报道,都采用了这一形式。
各种文体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各具特性,但在深刻性、生动性等方面的要求是一脉相承的,都要通过一定的艺术形式更好地表现典型。这如同烹调莱肴,虽然准备的原材料、调料一样,但不同的厨师,做出来的口味绝不一样。当年,穆青等同志为了写《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关在旅社里改了十多遍,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再现人物形象、体现人物精神。一般来说,典型报道的艺术表现手法,必须特别注意下面四个环节:
一是通过选材以凸显主题。记者采访中占有大量材料,但真正用到新闻中的只是其中一部分。选材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立意的过程,要善于沙里淘金,选取贴近读者、凸显主题的视角,把"大部头"做细,把新闻做足。以人物典型任长霞的报道为例,她的事迹有特点,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大力弘扬的。正因如此,记者在写任长霞时,注意着力从一个执法者如何一心一意为群众着想,并与群众打成一片来搜集素材、深入挖掘,使这一典型的意义立刻非同凡响。
二是通过谋篇布局引人入胜。巧妙的起承转合,如同"彩线穿珠"。众多的素材恰似珍珠,熠熠生辉,但如果散落遍地,就会黯然失色,派不上用场。如果用一根彩线,依照色泽、大小、形状等因素,合理搭配,将其贯穿起来,形成一串珠珠辉映的项链,自然使人爱不释手。
三是通过情节、细节塑造形象。情节、细节是典型人物形象的主要支撑。细微之处见精神,抓住一个好的细节就要把它写透、写细。人物的一个动作、一个表情、一句话,有时能最有力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精神境界,对人物的一段心理描写,往往也能起到一定的宣传效果。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情节、细节并不只是人物通讯的专利,写事件通讯、工作通讯,更要有表现主题的情节、细节,这样才不会干巴巴,才会有生气和灵动。
四是通过情感、思想震撼人心。典型报道增强感染力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以情感人、以思想感人。新华社老社长穆青被人们称为"激情社长",他说,写人物通讯,要能使人读了掉眼泪才算本事,否则不算好通讯。除了人物典型报道,其他的典型报道同样必须以情感人、以思想动人。立意高远,能使人胸襟开阔,便以立意感人;气势磅礴,能使人油然感奋,便以气势感人;底蕴深沉,能使人遐思连绵,便以底蕴感人……这些都是感情、思想所致。达到这样的境界,就是笔下有情、言之有物,就会在读者的心灵深处"开花"。
不论哪种文体,都必须重视这些环节,都必须努力以最佳表现手法创造典型。
三、策划与创新
避免典型报道的程式化、雷同化、一般化,争取出新出彩,引发共鸣,这是新形势下党报新闻宣传实践"三贴近"需要深人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典型报道面临一些困惑、,树立一个典型,叫响一个典型,都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当前,典型报道存在以下困惑:
一是真实性规律与"高大形象"的矛盾。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报道的本质规律。读者希望通过媒介了解事物的本来面貌,即使面对先进人物也是如此。而一些典型报道为了突出感召力,将人物的形象刻意拔高,使他们在读者眼中成了十全十美的"完人"。经常听到读者这样说:"哪有这样的人、这样的事?"
二是读者需求与宣传意愿的矛盾。根据阅读心理学,读者都是有着特定阅读需求的个体,他们接触媒体是基于某种特定的需求动机,作为媒体就应当主动满足受众的需求。但是,典型报道总是同政治需求、时代精神、工作环境密切相关,尽管典型的人物、事件、经验是非常有意义的、动人心弦的,但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样的宣传也是对读者的一种灌输。在这种情况下,就存在读者是否乐于接受的问题。
三是认知心理复杂性与宣传方式单一化的矛盾。传统的典型报道往往只将读者看作宣传和教育对象,认为他们对信息只能被动接受。而现代社会,人们已经习惯独立思考、辨别,对于外来的信息不会轻易地"听之信之"。而且,一些读者经常有一种逆反心理,对强加而来的说教常怀有一种本能的抵触。
这些问题的存在,显然是对搞好典型报道的严峻挑战。为此,典型报道必须坚持"三贴近"的原则,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一要高度重视把握好人物先进性与时代感的关系。有着时代特征的精神力量,必是社会的主旋律,是人们所渴求的。从这个角度讲,典型报道如果能站在时代的高度,回答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心理困惑,就能够紧紧抓住读者的心;二要高度重视还原人物的真实面貌,突出人物的个性。典型人物也是平凡的人,他会有缺点。当他们通过媒体出现在读者面前时,读者希望看到的是有血有肉、真实可信的形象,因此,对于媒体来说,最重要的就是用一颗平常心去报道,还原人物的真实面貌;三要高度重视创新报道方式,注重与读者互动。在各种媒体激烈竞争的情况下,典型报道也要善于动态跟进,多方创新报道形式,争取更多读者。
做好典型报道,采编人员应当始终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创新的目标追求。尤其在策划上;要善于在广度、密度、进度、深度上下工夫。策划典型报道,至少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要准备充分。充分的超前性思考尤其重要,包括对典型的时代精神做深层次的剖析,对掌握的新闻素材的深入挖掘,对党的中心工作和读者关心的热点的准确把握,对典型报道新闻价值的着力提炼等等。二要精心组织。要发挥报社各部门的积极性,形成部与部之间、版与版之间优势互补。不仅如此,还要精心组织,上下联动,内外结合,前后响应,形成氛围。三是寻求突破。典型报道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报道是否找到与读者关注的热点的最佳切合点。因此,要尽可能找新亮点、新角度、新方式,改灌输为引导,改宣传为传播。
典型报道是一个具有永恒生命力的新闻宣传手段。如何使之常出常新,影响深远,是新闻工作者需要不懈探索的课题。
(新闻战线2005年第12期)
申报资料实录
作品评介:典型报道是指对具有高度示范性、代表性的人物、事件、工作经验的深入报道。它是党报重要的舆论手段,也是党报与其他媒体相比所特具的竞争优势。
做好典型报道要在三个方面下工夫:
1.选择典型并挖掘其内在价值。一方面,要深入考察典型的时代性、先进性;另一方面,要精心选择、深入挖掘典型的独特性。
2.典型报道可以综合运用消息、通讯、言论等体裁,以通讯为主要手段。典型报道的艺术表现手法,必须特别注意通过选材以凸显主题,通过谋篇布局引人入胜,通过情节、细节塑造形象,通过情感、思想震撼人心。
3.加强策划,注重创新。要高度重视把握好人物先进性与时代感的关系;高度重视还原人物的真实面貌,突出人物的个性;高度重视创新报道方式,注重与读者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