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载入中...

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故事

乌鲁木齐社区故事(二十)幸福常驻幸福路

  编者按 乌鲁木齐市天山区幸福路片区管委会有14个社区,这里有可供人们品尝新疆美食的幸福路美食一条街,有可供各族居民锻炼身体的乌鲁木齐体育公园,这里还有一所供新疆学子和外地青年学习职业技能的乌鲁木齐职业大学,与此同时,这里最多的是以“幸福”命名的居住小区。走在幸福路,人们很快也就被幸福包围,幸福来自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深厚情谊,幸福也来自为民服务的暖心举动,幸福在一个大院里,幸福也在一间馕房里……今日,我们与您一起走进幸福路片区,讲讲这里纯净优美的社区故事。 幸福在哪里

  帕蒂曼陶晶布仁克西克

  幸福在哪里?

  幸福,不在温室里、月光下,也不在睡梦里。幸福,在辛勤的工作中、艰苦的劳动里,在人们精心的耕作中,在知识的宝库里。幸福,还在人们打开的心扉里,满满的爱心中,在温暖的怀抱和宽阔的胸怀里。

  在乌鲁木齐市天山区幸福路片区管委会,生活着这样一些居民,他们是那样普通,却给了幸福许多不同的含义,他们无比朴素,却用最闪光的行动诠释着幸福的时代意义。

  从一碗拉条子开始的幸福故事

  每次走进东巷22号这个民族团结大院,朱希东总是很舒心,看着大院里有了年岁却依然整洁的居民楼,走在挂满民族团结小故事的凉亭走廊,回忆起居民间那热闹又温馨的一幕幕……幸福路片区管委会四道巷社区的这位党支部书记很是自豪。

  朱希东明年就要退休了,回首过去,这么多年在社区工作的经历,还是居民之间平凡的幸福故事最令他动容。

  4月27日,路过吐尔逊·买买提家,朱希东进去问候一下这对夫妇。

  “哎呀,朱书记来了,快请进,快请进!”吐尔逊热情地招呼着。

  “这两天又降温了,你没有再感冒吧?”朱希东问。

  “没有再感冒,你放心。这不,老婆子正在炖羊肉汤,天气凉,喝碗热热的羊肉汤身体也热了,你一会也喝一碗再走。”吐尔逊说。

  这些年,朱希东一直很关心吐尔逊夫妇,他们的孩子都不在身边,两个儿子和一个孙子都被他们送到边防部队去了。

  吐尔逊年轻时当过兵,有着很深的爱国情怀,他希望自己的子孙们也都能保家卫国,做一名军人。

  “孙子去了塔什库尔干还习惯么?那里条件艰苦呀。”朱希东说。

  “以前我当兵的时候,一件袷袢两个人穿呢,现在我们国家强大了,部队条件那么好,他们已经很享福了。”吐尔逊笑着说。

  吐尔逊是个非常懂得感恩的人,也是民族团结大院里大家公认的模范。

  还记得那次社区开展活动,吐尔逊端来了满满两盆面,他和妻子要教各族居民做拉条子。

  “拉条子,我们新疆人都爱吃,大人、小孩谁都离不开,时间长了都想得很!社区要搞民族团结活动,我想我们这对维吾尔族夫妻就来教各族居民做拉条子,我们各族居民吃在一起,也就团结在一起了嘛!”吐尔逊说。

  揉面、盘面、拉面……各族居民可是认认真真学了一次,都想回家后自己能拉出一碗筋道的拉条子给家人吃,以后就不用只去餐馆里解馋了。

  从学做拉条子开始,陆续就有居民上门请教吐尔逊夫妇炸馓子、烤羊肉等烹饪美食的技艺了。夏天的傍晚,吐尔逊还会在大院的长廊里教大家跳维吾尔族舞蹈、唱维吾尔族民歌。吐尔逊夫妇还时不时买些西瓜,带上自家做的糕点去大院里的汉族孤寡老人家坐坐。

  吐尔逊夫妇早年间的生活条件并不怎么好,下岗后,他们靠在早市上摆摊挣些生活费,那时朱希东和社区的工作人员常常帮助他们。后来孩子们都工作了,他们也拿上了退休金,生活条件渐渐好了,他们又想着回报大家、回报社会。

  吐尔逊时不时会去社区转转,问问朱希东有没有什么自己可以做的事,比如帮着社区干部发糖丸、去居民家里宣传政策什么的。

  吐尔逊是一位让社区干部和居民都很敬佩的老人。他常说:“没有国,哪有家。我们每个人都要爱国爱家,我们这个民族团结大院就像是一个大家庭,只有大家和睦相处,才有幸福生活。”

  那天,朱希东没喝那碗羊肉汤,接了电话又往社区赶。社区把民族团结大院的故事排成了小品,他要去看看小品排得怎么样了。今年自治区党委启动了民族团结进步年活动,朱希东希望社区的小品在5月中旬举行的天山区百场“民族团结之歌”文艺汇演中,把平凡居民的真实故事演给更多的居民看。

  七旬老人纳出700余双幸福鞋垫

  何秀甫老人一手举起针,一手将细细的棉线穿进小小的针眼,顺手拉起来,脚下的线团随即翻滚着钻进了桌子下面,老人探身拿起床角边上的剪刀,顺势咔嚓一下剪断了连着线团的线头,挽起一个疙瘩拿起鞋垫,用手指上的顶针使劲扎进鞋垫里,棉线穿过鞋垫时发出“吱吱”的摩擦声,成为这个清贫的家庭里最美妙的旋律。

  何秀甫是幸福路片区管委会百信花园社区的居民。老人所居住的房子不算大,还被她“搞”得很乱。她把一间卧室作为工作间和储物间,卧室的床上堆积着布料和半成品的鞋垫。今年48岁的儿子刘爱新坐在老人身边,不时冲着专注的母亲笑着。

  在别人眼中,何秀甫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老人,可是对于儿子,这位日渐衰老的母亲依然是自己生命的全部。儿子出生时就被诊断出脑瘫,为了这个孩子、为了这个家,何秀甫选择放弃工作在家照顾儿子。

  何秀甫的老伴原是新疆建工集团第二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的工人,一辈子辛苦落下一身疾病。自从2007年老伴患上高血压后,自理能力越来越差,个人行动也不便起来,她既要照顾老伴又要照看脑瘫的儿子,但只要有空,她就会一直做鞋垫。

  做鞋垫的原料,都是她从布料市场购买的。

  家里的一台缝纫机早已是她的“老伙计”。

  她做的鞋垫暖脚更暖人心。这些年来,何秀甫老人不断做鞋垫送给辖区部队官兵,至今,她已送出700余双鞋垫。制作鞋垫需要把布料洗净晾干,然后一层一层刷上浆糊,粘上里和面,压平晾干,再照着样子一双一双剪下来,鞋样剪出来后,就开始纳鞋垫。纳鞋垫很费工夫,先在做好的鞋垫上画上小方格,然后依格下针,针法类似于现在流行的十字绣,心灵手巧的老人总是会在鞋垫上绣出花草等花样。

  在百信花园社区,人们提起她都会发出由衷的敬佩。

  以前,家里只有老伴一个人的工资,何秀甫就坚持做小孩布鞋和鞋垫在路边摆摊卖,挣些生活费。

  第一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新疆“民生温度”持续升高,不断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各族群众撑起了巨大的“保护伞”。

  “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与关怀,让老百姓(603883,股吧)的生活充满阳光、尊严、幸福和希望。”2010年4月30日,刚刚上任的张春贤书记主持召开自治区党委常委会,研究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自治区关于解决城镇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保障问题”,确保“五七工”“家属工”老有所养。

  何秀甫有了“五七工”基本养老的保障,背负生活重担的她内心怀着无限的感激,开始把一双双鞋垫送到社区、送往部队,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皮山县乔达乡巴什拉克比纳姆村农民胡杜尤木·拜尔迪因天生一双大脚,20多年来没买到一双合适的新鞋,很多时候只能打赤脚。2014年4月初,《56码“大脚叔”“全球征鞋”》的消息发出。一时间,千里之外的鞋厂经理、做鞋大妈,甚至远在墨西哥、美国、德国的普通人都加入到为“大脚叔”寻鞋行动。

  百信花园社区工作人员看到大脚叔“全球征鞋”的消息后,他们在辖区寻找会做鞋的人,何秀甫第一个报了名,要为1500公里外的和田地区维吾尔族农民做鞋。

  用了半个月时间,老人加班加点地赶制出了两双千层底布鞋和六双鞋垫,为了防水防滑,她还特意在鞋底粘了一层胶底。老人说,过程中最费工夫的不是穿针引线,而是纳鞋底,她邀请到具有丰富纳鞋底经验的老邻居前来帮忙,每个人足足纳了3天,终于完成。

  “胡杜尤木和我儿子年龄差不多,下地干活的人,没鞋穿咋行?不仅要穿上鞋子,还要穿得舒服。”何秀甫说。她的眼睛也不太好,多少年都没做过用锥子才能纳成的千层底成人布鞋了,可是,当听到胡杜尤木收到自己的鞋子穿上后说“下地干活还是布鞋舒服”时,她很开心。

  老人的想法是:“只要胡杜尤木需要,我会给他纳鞋底、做鞋垫,让他一辈子穿自己做的布鞋。”

  如今,何秀甫还把给部队官兵做鞋垫当作任务,每天都尽全力能多做多少就做多少。老人说:“鞋垫我都会缝六七层布,用白面浆子糊好,再用缝纫机缝,这样做的鞋垫不会变形,孩子们穿着也舒服。而今后,只要身体能行,我会坚持做鞋垫,坚持为社会做点事。”

  百信花园社区党支部书记孙雁翎说:“何秀甫老人很乐观,也很积极,每年的"八一"建军节,她总是会送来几百双鞋垫,通过社区送给部队官兵和社区贫困居民,这种精神很让人敬佩。我们会在社区大力宣传老人的事迹。平日里,社区干部时常去老人家帮忙,逢年过节,我们也都会去她家慰问。让这种民族团结和互帮互助的精神得以传递,去感染更多人。”

  艾买提在馕房里传播幸福

  清晨7时,幸福路片区管委会职大社区的街道上,早起晨练的人疾步穿行而过,准备上班的行人走向各个早餐店。

  社区保洁员阿依古丽·加玛丽穿着工作服认真地清扫着路面,走到路边的艾买提馕房,看到艾买提·阿布拉也拉开了店门,她抬起头笑着打起了招呼:“艾买提兄弟,这么早就来啦?看你的样子今天心情不错嘛!”

  “每天来看到你们我都觉得和过节一样啊!”艾买提笑着回应。

  艾买提的馕房在职大社区金沙滩街南二巷巷口,这里是职大社区多个巷口的交会地,路口附近有商店、菜店、餐饮店、公交站点和执勤暖房,每天,这里的车流量和人流量非常大。

  今年45岁的艾买提的家乡在英吉沙县,他是家里的老大,人多地少成为他家贫困的主要原因。初中毕业后,他就和懂一些建筑和装潢技术的父亲四处打工,1988年,他们来到了乌鲁木齐。

  “那时候,我们就靠给工地打工赚钱,2007年,我和爸爸来到认识的朋友较多的职大社区安了家,用所有的积蓄购买了当地的一处自建房,后来我专心学习了打馕技术,就租用门面开起了这间馕房。”艾买提说。

  这几年,艾买提一家受到社区干部非常多的帮助,无论大事、小事,只要他说出来,社区干部总是热心出主意、想办法。

  “孩子晚上发烧不好搭车,给有私家车的社区干部打电话,他们就会立刻前来帮忙。”“开店需要开证明、办手续,社区干部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地讲需要什么资料,好让自己少跑些路。”

  艾买提说,这些小事都让自己铭记在心。馕房附近是907路高台子车站,这个车站承担着附近几个驾校和居民区的乘客出行任务。2015年,社区在车站建了执勤暖房,虽说暖房里有取暖设施,但是工作人员必须坚守岗位,轮流在车站完成人员疏导和执勤的任务。夏季还好,到了冬天,外面寒风飕飕,吹得执勤人员手脚冰冷、浑身僵硬。

  他们要忍受冬天的寒冷,有时候一站就是一天,艾买提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他想了想,自己动手制作了一个小暖炉,他把馕坑里的炭火放在小暖炉里,拿到在外值守的社区干部的脚下,让他们在冰天雪地里能够感受到一丝温暖。

  刘丽娟是职大社区的维稳志愿者,2015年开始负责艾买提馕房附近的辖区工作,也是艾买提的包户干部。记得第一次走进那座外观普通的馕房的时候正是冬季。

  “推开门,里面暖烘烘的,馕房中间摆着一个长条桌子,两边是两排凳子,刚刚清理完街道积雪的近20位保洁员全部坐在里面。大家一起喝着茶、聊着天、吃着热腾腾的烤包子,有说有笑,一派和谐的景象。”刘丽娟回忆说。

  让刘丽娟感到惊奇的是,当她走进去,不是艾买提在招呼她,而是保洁员们起身倒茶让座,通过细聊她才得知,大家其实早就把艾买提的馕房当成自己家了。

  保洁员胡尼夏木说:“我们每天打扫完街道,所有的工具都存放在他这里,累了就到他这里歇歇脚,渴了就过来喝口茶,饿了,他总是会拿来热馕和烤包子,给钱他从来也不要。”

  一旁的阿依古丽忍不住插起了话:“就连馕房的钥匙在哪里存放我们都知道,哪天他要是来得晚,我们就会自己取下钥匙打开门,就跟进自己家一样。”

  接触多了,刘丽娟也被艾买提的热心肠感动了:“看到保洁员忙不过来,他会放下馕房的生意前去帮忙,在大风中捡拾垃圾、在雪天去清雪、帮助疏导行人和交通,只要可以帮忙的地方,他总是会默默地上前,之后又默默地离开。”

  刘丽娟说,艾买提馕房还是社区的一处编外宣传点。

  社区每年都有许多宣传任务,还有针对经营场所扫二维码的工作,在这方面,艾买提给予刘丽娟很大的帮助。他不仅把宣传资料存放在馕房,还每天利用生意往来,向过往居民发放,对文化程度不高的流动人口,他常常会进行详尽的翻译和宣传。

  随着自建房拆迁,目前,艾买提已经搬到另一个社区,听说,馕房附近也面临拆迁,这让他感到非常苦恼。

  “并不是怕生意受到影响,而是我实在是不想离开职大社区,因为和这里的社区干部和保洁员关系都非常融洽。我真的不想离开这里,在这里让我感到非常幸福。”艾买提说,如果馕房拆迁,他不想再在别的地方租房打馕了,能够回到职大社区,成为社区的一名保洁员,仍然在自己熟悉和热爱的这片地方工作和生活,是他最大的愿望。

  走在天山区幸福路片区管委会的各个社区,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不同民族之间充满温馨的幸福瞬间,而在这里,你能看到的、听到的民族团结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这些故事就像生活一样,如影随形伴在这里的居民左右,不管哪个民族,不管来自哪里,无论是居住在自建房,还是商住小区,谁遇到什么事情,总是会有各民族的居民主动前来出谋划策、伸手相助。

  有人说:“现代化的生活节奏,会让生活在钢筋水泥里的城市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离。”

  多年来,天山区幸福路片区管委会各个社区工作者们不懈地为居民奉献,扎扎实实地为民服务,用真心与居民交流,使社区环境面貌越来越好,让居民的生活越来越舒坦,这些都在无形之间,不断拉近了社区干部与居民、居民和居民之间的距离,使民族团结的和谐氛围越来越浓厚。

  幸福到底在哪里?这个问题其实非常简单。来看看这里的居民平凡朴实却洋溢幸福的笑脸,来听听这里的各族群众之间真诚恳切、满含信任的话语,一定能找到最佳的答案。4月27日,艾买提·阿布拉正在和保洁员聊天,她们手上都端着艾买提送上的热茶。本组图片均由本报记者高原玲子摄

  4月25日,幸福园社区居民在民族团结长廊玩耍。

  4月26日,何秀甫老人正在家中制作爱心鞋垫。

(责任编辑: HN666)

免责申明:本站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提供相应的资质证明,我们将于3个工作日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