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权行使者急需强化舆情意识
这几天,网上线下最热点事件,莫过于引发了全民破案和众说纷纭的“雷洋案”了,让当事执法部门遭遇了严重的舆情危机——回应和信息发布没有达到明辨是非、一发定调的效果,反而招来更多质疑。
对此,有媒体评论指出,热点事件的权威信息发布不能落在舆情后面,更不能落在舆情的对面,权威发布遭遇“老不信”,除了发布时机和发布技巧的问题,更关键的原因可能是,信息发布者本身就不够权威;与此同时,也有评论指出,要以有力信息公开取信于民,正视人们的疑问和期待……
其实,仔细分析这些观点,会发现它们有一个共性之处,那就都是舆情危机发生后的应对之策,本质上属于都属于亡羊补牢之举,无论这些应对措施如何完美,结果都会对公权行使者的公信力造成一定损害。所以,未雨绸缪,避免舆情危机的发生才是上策。
所谓舆情,是“舆论情况”的简称,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社会管理者、企业、个人及其他各类组织及其政治、社会、道德等方面的取向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态度。
在今天这个全媒体时代,在这个信息传播异常便利的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是信息的传播者,每个人都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都可以引起社会关注,进而引导舆情的发展。
“雷洋案”为什么会持续发酵?假如执法过程记录完整,执法部门还会如此被动吗?说到底,还是当事执法人员舆情意识淡漠,忽视了执法活动早已不是一种单向行为的现实,忽视了公众对执法过程规范与否的关注程度。
这样的社会现状,要求我们的公权行使者必须强化舆情意识,必须明白权力的行使已不再是一个单向的行为,当事者或者旁观者都拥有了传播质疑的渠道。因此,权力的行使过程和结果必须要经受得住检验,否则就会触发舆情危机。意识决定行动,舆情意识的强弱会越来越多地体现在权力行使的规范程度上。(田三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