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载入中...

当前位置:首页 > 新秀艺人

面人一脉的坚守,老手艺人的春天

每当逢年过节,游走于大街小巷公园庙会的时候,定能被一幕幕熟悉的场景吸引,一人一马扎,一捆竹签,一把塑料刀,一个工具箱……简单的家活什,分分钟让彩色面团变得鲜活传神起来,面人,也称面塑、年模、面花。

面粉、糯米粉,加上色彩,石蜡、蜂蜜等成分,经过防裂防霉的处理,制成柔软的各色面团,再经技艺高超的老手艺人一通捏、搓、揉、掀、切、刻、划之后,便成了艺术性很高的工艺品。

捏面人这门老手艺,距今至少已有一千三百四十多年的历史了,可谓是历史渊源流长,早已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也是研究历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学不可忽视的实物资科。

南宋《东京梦华录》中对捏面人也有记载:“以油面糖蜜造如笑靥儿。”那时的面人不光能用来欣赏和玩的,而是能吃的,被称为“果食”。更有传说,有人拿它来祭拜神灵,谁啊?三国的诸葛孔明。

相传征伐南蛮渡芦江之时,忽狂风大作,孔明便以面料制成人头与牲礼模样来祭拜江神,说也奇怪,部队之后得以安然渡江并一举平定南蛮,因此执此业者多供孔明为祖师爷。

经过长久的发展演变,捏面人儿的手艺根据地域,可分为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黄河流域古朴、粗扩、豪放、深厚;长江流域却是细致、优美、精巧。

家住北京市房山区大石窝镇的沙小明,就是民间面人一脉的传承人。51岁的他,与自己热爱的这门技艺,已走过风风雨雨整整28个年头。当问起传承时,沙小明表示,他们这支面人儿传承的历史很复杂,手艺发源地为湖北黄皮史家滩,因机缘巧合传给了河北保定博野县的萧家,后又传到衡水地区安平县的宋家,至现在到他这里是第六代传人了。

沙小明打小就经常接触捏面人,而真正学习这门手艺,是从他23岁的时候开始的。1988年的一天,去堂姐家串门的沙小明,本来也就打算和往常一样,与亲人聊聊家常,吃个便饭啥的。却不想,这次见到姐夫捏面人,前所未有的吸引了自己,他没有想到,这次普通拜访,却改变了自己的一生。

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但凡在家干完农活儿,能腾出手的时候,沙小明就会去找姐夫学习捏面人。面人就如同地球引力一般,让沙小明难以抗拒,加上本来就有底子,沙小明的面人很快就捏的有模有样了。不过在那时候,对于沙小明来说,捏面人纯粹是一种能够给他带来快乐的兴趣爱好而已。

直到2002年8月,一场不幸,打破了这种纯粹。在7月初,总感觉身体有所不适的姐夫,在就医时被确诊为脑瘤。在病情不断加重的日子里,姐夫提到最多的就是,担心老祖宗传下来的这门手艺,千万别断了传承,希望沙小明以后能够继续坚持下去。

把手艺不断地提高,然后传承下去的决心与责任,自此成为了沙小明除了热爱之外,支撑他在这条从艺之道上一路走来的精神支撑。“姐夫那个时候,也是想收几个徒弟,把手艺传承下去,我现在也是这样想的”,沙小明说到。

对于过程艰辛,沙小明坦言道:“我也曾因生活所迫,搁置了十年。后因村、镇领导的高度重视,才又重新拾起,如果通过我的努力不能把这门手艺发扬光大,我希望我的后人们能超越这个瓶颈。”简单的一句话,不难从中感受到些许无奈,那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对于面人这样的技艺来说,配方毋庸置疑是吃饭的本钱,当问及传承的选择习惯和“保守”一说之时,沙小明郑重说到:“过去有传男不传女的讲究,概不外传,传的时候也会有所“保留”,而后来在博野的萧家第三代传人就已经打破了那些老规矩。我本人是希望,这门技艺能够毫无保留地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沙小明会非常认真地回答孩子们的每个提问

确实,面人作品比较脆弱,即使有独门秘方也不可能经历太长时间的考验,要想瑰宝世代流传,只能靠人的传承。能否将民间文化好好的传承下去,保护好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实问题,着实让人揪心。不过沙小明的这句话,或许能让我们得到些许安慰:“没有君子不养艺人”,这虽是句俗话,但仍很现实。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精神生活的不断提高,我们手艺人仿佛又看到了春天。”

免责申明:本站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提供相应的资质证明,我们将于3个工作日内予以删除。